(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等作用,如: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润——使津液来也!
(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
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如:
山茱萸涩精止遗,五味子固表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
①能泄的含义较广——
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②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③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
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如黄连、龙胆草。
(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大便干燥、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痞块等病证,如:
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热通便。
(6)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
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7)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如: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