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卫生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初级中药师 > 正文

2017年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章节考点(9)

考试吧整理了“2017年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章节考点”,以供考生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考试吧卫生资格”,或考试吧卫生资格考试网。

  >>> 关注“考试吧卫生资格”微信,获取精华复习资料

  点击查看:2017年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章节考点整理

  一、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热)本来是指六种自然界的正常气候,简称为“六气”。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所以,正常的六气变化不易使人患病。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这种气候的变化时,六气就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1.季节性与环境性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六气是季节气候的正常变化,而六淫为六气之反常,所以与气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等。一定的居住地区、生活或工作环境与六淫致病也有关,如西北多寒病和燥病,长期居处潮湿,或水上作业,则易感受湿邪而发病。

  2.外感性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者两者同时受邪,所以都具有从外感受的特点,故称“外感六淫”。

  3.相兼性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侵犯人体而致病,又可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而侵犯人体,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4.转化性

  六淫侵犯人体后,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其转化以后的病证性质,与开始感受的邪气的性质已有所不同,如外感寒邪出现表寒证,日久入里而化热,就转变成了里热证。临床有“五气皆从火化”之说。

  (三)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春季的主导气候,但四季常有。故风邪所引起的疾病多见于春季,但不限于春季。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为阳邪,具有轻扬上浮,易袭阳位的性质,所以其侵袭人体,常伤及人体上部(如头面、咽喉等),见头痛、咽痒、面目浮肿等症状。故《素问》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由于风邪具有开泄外越的性质,故其容易侵犯人体体表,使人体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恶风、汗出等症状。

  2.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痹证(行痹)之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块之皮疹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发病多较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为六淫中的主要致病因素,具有兼邪同病的特性,其他五邪常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表现为风寒、风热、风湿等兼夹证。所以,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古人甚至把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说:“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始也。”

  (四)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冬季的主导气候。当气温较低或突然下降,人体防寒保暖不够,都易受寒而致病。

  寒邪为病有伤寒和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故寒邪致病,开始表现为实寒证,并易进一步损伤人体阳气,出现寒盛兼阳伤的虚实夹杂证。如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损伤脾阳可见呕吐清水、腹泻、脘腹冷痛,以及食欲不振、肢冷、神疲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人体气血的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寒邪侵犯人体,阻碍气血的运行,使之运行缓慢,甚至凝结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头痛、关节痛、腹痛等。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拘急。如寒邪侵袭肌表,使肌肤收缩而腠理闭塞,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筋脉,经脉牵引而拘急不舒,可见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五)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的主导气候,指夏天的炎热气候。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的一段时间。即“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多出现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脉洪大。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其性上升,故致病易上犯头目,出现头昏、目眩;上扰心神,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性发散,伤津耗气,暑邪伤人使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而伤津,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故暑邪致病可见气短乏力、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

  3.暑多夹湿

  盛夏季节不仅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且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故暑邪易夹湿邪侵犯人体,致病多为暑湿夹杂证,表现为发热、烦渴、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苔黄腻等。

  (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导气候。夏秋之交,阳热之气下降,水气上腾,水湿之气充斥熏蒸于天地之间,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湿属水湿之气,有形可征,故湿为有形之邪。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浊,即秽浊。其致病特点一是表现为肢体困重不舒,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如果湿邪浸淫关节肌肉,可见关节酸重疼痛(湿痹、着痹)。二是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秽浊不洁,如湿邪引起的疮疡、湿疹之类,局部往往秽浊不清,流脓水不止。其他如苔腻、面垢、眵多、便下黏液、妇女带下等,都反映了湿邪的秽浊之性。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后,最易阻遏气机,故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则不仅会影响气机的运行,还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又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所以湿邪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出现形寒怕冷、腹泻、水肿、尿少等症。

  3.湿性黏滞

  黏滞,即黏腻、停滞。其致病特点一是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湿痹、湿疹。二是湿病证状多黏滞不爽,如分泌物、排泄物滞涩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亦有趋下的性质。其致病特点是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泄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素问》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七)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为秋季的主导气候。秋季天气肃杀,常久晴少雨,气候干燥,故秋季易形成燥邪致病。

  燥邪致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别,其区别在于致病时令不同,燥邪相兼的寒热邪气和临床表现不同。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邪相兼致病,临床表现热象明显,则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相兼致病,临床表现寒象明显,则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侵犯人体,易损伤津液,表现出各种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又开窍于鼻,故燥邪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燥邪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热不主时,四时皆可出现,故不单独主某一个季节。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之邪,阳胜则热,故其致病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故易上扰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为阳邪,易伤人体津液,故其致病可在高热的同时,伴见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损伤之证。火热之邪又能损伤人体正气,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机能衰退。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阴,使筋脉失养,肝风内动,症见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称为“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侵入血分,使血行加速,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和皮肤斑疹等症。

  4.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火热之邪引起的疮疡,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即可获得卫生资格证
获取2017卫生报名时间
获取2017卫生报名条件
获取历年卫生真题试卷
获取10页精华点题讲义

卫生资格视频题库手机题库下载微信搜索"考试吧卫生资格"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考友分享:2017年卫生资格考试复习的4个步骤

  2017年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士》精选复习讲义汇总

  关注考试吧卫生资格考试微信 让你轻松通过考试!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基础知识
共计156143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400人在学
相关专业知识
共计455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287人在学
专业知识
共计882课时
讲义已上传
57522人在学
专业实践能力
共计3972课时
讲义已上传
9875人在学
绪论
共计3691课时
讲义已上传
35978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距离2025年考试还有
2025考试时间:4月12、13日
版权声明:如果卫生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卫生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卫生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卫生资格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选课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