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长夏的主导气候。夏秋之交,阳热之气下降,水气上腾,水湿之气充斥熏蒸于天地之间,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湿属水湿之气,有形可征,故湿为有形之邪。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浊,即秽浊。其致病特点一是表现为肢体困重不舒,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如果湿邪浸淫关节肌肉,可见关节酸重疼痛(湿痹、着痹)。二是分泌物和排泄物多秽浊不洁,如湿邪引起的疮疡、湿疹之类,局部往往秽浊不清,流脓水不止。其他如苔腻、面垢、眵多、便下黏液、妇女带下等,都反映了湿邪的秽浊之性。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邪为有形之邪,侵犯人体后,最易阻遏气机,故致病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停留体内时间过久,则不仅会影响气机的运行,还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又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所以湿邪尤其容易损伤脾阳,出现形寒怕冷、腹泻、水肿、尿少等症。
3.湿性黏滞
黏滞,即黏腻、停滞。其致病特点一是病程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如湿温病、湿痹、湿疹。二是湿病证状多黏滞不爽,如分泌物、排泄物滞涩不畅。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类于水,水性趋下,故湿邪亦有趋下的性质。其致病特点是症状多见于下半身,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泄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素问》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七)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为秋季的主导气候。秋季天气肃杀,常久晴少雨,气候干燥,故秋季易形成燥邪致病。
燥邪致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别,其区别在于致病时令不同,燥邪相兼的寒热邪气和临床表现不同。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邪相兼致病,临床表现热象明显,则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相兼致病,临床表现寒象明显,则为凉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侵犯人体,易损伤津液,表现出各种干燥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又开窍于鼻,故燥邪自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燥邪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八)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热不主时,四时皆可出现,故不单独主某一个季节。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之邪,阳胜则热,故其致病多见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炎上,故易上扰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
2.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为阳邪,易伤人体津液,故其致病可在高热的同时,伴见口渴多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损伤之证。火热之邪又能损伤人体正气,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机能衰退。
3.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阴,使筋脉失养,肝风内动,症见高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等,称为“热极生风”。火热之邪侵入血分,使血行加速,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种出血,可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和皮肤斑疹等症。
4.火热易致肿疡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痈肿疮疡。火热之邪引起的疮疡,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
卫生资格视频题库【手机题库下载】丨微信搜索"考试吧卫生资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