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D52.B53.D54.B55.D
56.D解析:正常情况下,血中血红蛋白主要为HbO2和Hbred,还有少量的HbC0和Hi,在病理情况下,HbCO和Hi可以增多,还可以出现SHb等血红蛋白衍生物。
57.C解析:MPV是平均血小板;HGB是血红蛋白;RDW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CT是血细胞比容;RBC是红细胞计数。
58.D
59.B解析: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将虽有其他Rh抗原而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60.A解析: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学评价: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蒸发,染色时问偏短,因此有时结果偏低;试管法较易掌握,重复性较好,必要时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避免再次穿刺给被检查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61.B
62.D解析:含染色质小体的红细胞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浆中,常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63.A64.B
65.D解析:N表示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25/5表示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换算成一个大格红细胞数,10表示由一个大格红细胞数换算成1ml稀释血液内红细胞数,l06表示1L=106ml,200表示血液稀释倍数。
66.C解析:因血细胞稀释液不能破坏有核红细胞,因此在外周血中大量出现有核红细胞时,将使WBC计数结果偏高,应给予校正。公式为:WBC/L=A×100/(100+B),其中,A表示校正前的白细胞数,B表示在血涂片上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时,遇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67.C68.A69.B70.B
71.解析:毛细血管高速离心法,采用高速离心,细胞间残留血浆较温氏法少,但仍有残留血浆1%~3%。
72.A73.D74.B
75.B解析:两差比值评价法是同一标本在短时间内重复2次测定之差与2次细胞计数标准差的比值。
76.B解析: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即使血沉加快,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慢,大分子蛋白如急性时相蛋白、免疫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使血沉加快;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但球形和镰形红细胞因不易聚集使血沉减慢;血液凝固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使血沉减慢。
77.B78.A
79.A解析:在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等时,白细胞计数减低,与细菌内毒素、病毒作用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循环池粒细胞减低,或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80.A解析: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亚甲蓝和伊红水溶液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化亚甲蓝中性沉淀,即瑞士染料。瑞士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成带正电的亚甲蓝和负电的伊红离子,对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81.A解析: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也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82.D解析:根据红细胞上存在的抗原和血清中存在的抗体,ABO血型系统分为4型:A、B、AB、O型。
83.c解析:阻塞性黄疸时,因胆汁淤积使肝胆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胆管破裂,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道,逆流入血,由尿中排出,故尿胆红素增加。
84.A解析:溶血性黄疸时,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泄能力,同时,由于溶血性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引起黄疸,但肝细胞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经胆管排泄均正常,因此,血液中无结合胆红素存在,故尿中胆红素阴性。
85.C解析:尿糖测定葡萄糖氧化酶假阳性可见于尿标本容器残留强氧化性物质,如:漂白粉、次亚氯酸或低比密尿;假阴性见于尿中含有高浓度酮体、VitC、阿司匹林;使用氟化钠保存尿液标本若久置,葡萄糖被细菌或细胞酶分解,也可引起假阴性。
86.A
87.C解析:尿渗透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具有渗透作用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等)数量的一种指标,主要与尿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有关,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对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确切反映肾脏浓缩稀释功能。
88.C89.B90.C91.D92.D
93.D94.C
95.B解析:卡波环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浆中出现的紫红色的细线圈状结构,现认为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
96.B97.C98.D99.C100.A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