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2 页:答案 |
41.A
【解析】气雾剂的检查项目:泄漏率、每瓶总揿数、无菌、微生物限度等。
42.D
【解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DIC 的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贫血。DIC 时微血管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成碎片而碎片,而引起的贫血,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3.B
【解析】(1)蛋白质元素组成:含氮量,平均为 16%。1 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分子中含碱性的氨基-NH2 和酸性的羧基-COOH,是两性电解质。紫外吸收: 色氨酸、 酪氨酸含有共轭双键,在 280nm 紫外波长处有特征性吸收峰。
(3)分子结构:一级结构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维持结构化学键:肽键二级结构: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氢键。基本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三级结构:一条多肽链内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次级键:疏水作用力、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四级结构:亚基。氢键、离子键。
(4)蛋白质的变性是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变性的实质:空间结构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的改变。
(5)呈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
44.E
【解析】血液系统:急性应激时,外周血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凝血因子增多,机体抗感染和凝血功能增强;慢性应激时,可出现贫血,血红蛋白减少。
45.D
46.B
47.B
【解析】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和原理,探讨疾病的本质。
48.D。
【解析】
(1)病理性体温升高
①发热。由于细菌等致热原作用,体温调节点上移而引起调节体温升高。
②过热。又称非调节性体温升高。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调节点未变,被动性体温升高。
(2)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
肺炎和流行性感冒属于发热。妇女月经前期和剧烈运动属于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暑属于过热。
49.D
50.C
【解析】肾上腺素:儿茶酚结构(邻苯二酚),酚羟基为还原性基团,容易被氧化变色呈红色。儿茶酚胺:酚羟基、氨基,酸碱两性。
51.D
【解析】“精密称定”, 千分之一。“称定” ,百分之一。“约”若干,± 10%恒重: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 0.3mg 以下
52.C
【解析】镇痛药分类:天然生物碱吗啡,氨基酮类美沙酮,哌啶类哌替啶,苯吗喃类喷他佐辛,其他类曲马多。
53.E
【解析】硝酸异山梨酯在受到撞击和高热时有爆炸的危险,干燥品较稳定,但在酸和碱溶液中容易水解。加水和硫酸,再加硫酸亚铁试液,接触面显棕色。
54.C
【解析】窦房结 0 期去极化 Ca2+缓慢内流。心室肌细胞 0 期去极化 Na+内流,2 期平台期 Ca2+ 内流,K+外流。
55.B
【解析】他汀类,高胆固醇血症首选,能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抑制羟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作用在肝脏,使胆固醇 TC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降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为前药,代谢后起作用。
56.E
【解析】青霉素 G 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制成粉针剂供药用。
57.B
【解析】注射剂装量检查:标示装量不大于 2ml 取供试品 5 支,2~50ml 者取供试品 3 支。
58.C
【解析】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格列**。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格列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双胍类:二甲双胍、苯乙双胍。
59.E
【解析】螺内酯:醛固酮拮抗剂,保钾利尿剂。具有甾体结构,代谢产物坎利酮,有活性。
60.C
【解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另还有磷壁酸、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