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6 页:答案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次级键,如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疏水键。
2.答案:D
解析:能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去污剂、重金属、三氯醋酸、浓酒精等。
3.答案:E
解析:氨基酸与茚三酮共热,形成蓝紫色化合物,在570nm处有最大吸收,可进行氨基酸定量分析。
4.答案:A
解析:DNA变性时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Tm。
5.答案:B
解析:当DNA变性时双螺旋松解,在260nm波长处紫外吸收OD260值增加为增色效应;除去变性因素后,单链DNA变双链,OD260值减小称为减色效应。
6.答案:D
解析:DNA的复性现象又称为退火,即热变形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7.答案:A
解析: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亚基与其配体的结合能力称为协同效应。
8.答案:A
解析:酶促反应Vm不因有竞争性抑制剂的存在而改变,而竞争性抑制剂可使酶的表观Km增大。
9.答案:D
解析:酶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功能的部位,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基团,一类是催化基团,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可以是同一条肽链但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远的基团,也可以是不同肽链上的有关基团构成,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也参与对底物的催化。
10.答案:C
解析:酶原激活是酶原向酶的转化过程,实际上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答案:B
解析:麦芽糖、阿拉伯糖、木糖、果糖都有还原性。
12.答案:D
解析:参与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反应的辅酶有:乙酰CoA、硫辛酸、TPP、NAD+及FAD。
13.答案:C
解析:3-磷酸甘油酸脱氢酶在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中都起作用。
14.答案:E
解析:由非糖物质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糖异生只有在肝脏、肾脏发生。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分别为丙酮酸羧化酶、PEP羧激酶、果糖双羧酶-1和葡萄糖-6-磷酸酶。糖异生能使人体在空腹或饥饿时,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并参与或恢复肝脏糖原储备。长期禁食后,肾糖异生作用增强从而能够维持酸碱平衡。
15.答案:D
解析:一碳单位主要来自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色氨酸的分解代谢。
16.答案:C
解析:C蛋白质=样品含氮克数×6.25/样品总质量=0.4mg×6.25/5mg=50%。
17.答案:B
解析:色氨酸、酪氨酸在280nm附近有最大吸
收峰。
18.答案:E
解析:稳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作用力有疏
水作用、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
19.答案:A
解析:血红蛋白由2条α链,2条β链,血红素辅基组成。其功能是通过血红素中的Fe2+与氧结合,行使运输氧的作用。
20.答案:E
解析:变性是由于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特定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活性丧失。蛋白质变性的实质是维系空间构象的次级键破坏导致的空间构象破坏。
21.答案:C
解析:一个氧分子与Hb亚基结合后可引起亚基构象变化,称为变构效应,小分子O2称为变构剂,Hb则称为变构蛋白。Hb中第一个亚基与O2结合后,促进第二、三亚基与O2结合,当前三亚基与O2结合后,又大大促进第四亚基与O2结合。
22.答案:A
解析:凝胶过滤又称分子筛层析,层析柱内填满带有小也的颗粒,一般由葡聚糖制成。蛋白质溶液加于柱的顶部,任其往下渗漏,小分子蛋白质进入孔内,因而在柱中滞留时间较长,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也内而径直流出,因此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得以分离。
23.答案:D
解析:构成RNA的碱基有A、G、C、U,尿嘧啶(U)是RNA中特有的碱基。
24.答案:D
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包括(1)DNA是一反向平行的双链结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接。A始终与T配对,G始终与C配对。碱基平面与线性分子结构的长轴相垂直。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5′;(2)DNA分子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10bp,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0。。碱基平面之间相距0.34nm,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DNA双螺旋分子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3)维持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力是碱基堆积力和氢键。
25.答案:B
解析:核苷酸C-3′原子的羟基能够与另一个核苷酸C-5′原子的磷酸基团缩合形成3′,5′磷酸二酯键,生成一个二聚脱氧核苷酸分子。
26.答案:E
解析:tRNA分子中富含稀有碱基,包括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ψ)和甲基化的嘌呤(mG,mA)。tRNA的二级结构是三叶草型结构,基本特点是:(1)二氢嘧啶环,环中含有稀有碱基DHU,此环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特异性辨认有关;(2)反密码子环:环上有反密码子,不同的tRNA,构成反密码子的核苷酸不同;(3)可变环:含稀有碱基较多,不同的tRNA碱基组成差异较大;(4)TψC环:环中含胸苷、假尿苷和胞苷,此环上具有与核糖体表面特异位点连接的部位;(5)氨基酸臂:3′端为CCA-OH,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tRNA的三级结构是倒L型。
27.答案:E
解析:A、B、C、D项均符合mRNA和rRNA的特点,E不正确,rRNA在细胞内含量最多,约占RNA含量的80%以上,mRNA占RNA总量的3%。
28.答案:A
解析:DNA变性从解链开始到解链完成,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29.答案:B
解析:酶按分子组成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结合酶由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组成,全酶=酶蛋白+辅助因子。辅助因子包括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辅酶与酶蛋白以非共价键疏松结合,可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分离;辅基与酶蛋白以共价键牢固结合,不能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分离。辅助因子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传递电子、质子或一些基团。
30.答案:E
解析: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效率。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分为: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性。酶促反应具有可调节性。
31.答案:A
解析:糖酵解途径有3个反应基本上是单向不可逆的,3个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这3种酶是糖
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
32.答案:B
解析:在TCA循环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即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催
化的反应。
33.答案:C
解析:三羧酸循环有一系列反应组成,每次三羧酸循环氧化1分子乙酰CoA,同时发生2次脱羧产生2分子CO2,4次脱氢,其中3次产生NADH+H+,一次产生FADH2,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GTP;1mol乙酰乙酸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再经呼吸链氧化磷酸化共产生12molATP。生理意义:(1)氧化功能:1mol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全过程彻底生成CO2和H2O,总共生成36或38molATP;(2)是三大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又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互相联系通路;(3)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
前体。
34.答案:E
解析:磷酸戊糖途径主要受NADPH/NADP+比值的调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限速酶,其活性决定6-磷酸葡萄糖进入此途径的流量。生理意义:(1)产生NADPH+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参与体内羟化反应;NADPH+H+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性状态。(2)产生5-磷酸核酸,参与核苷酸及核酸的合成。
35.答案:A
解析:肝糖原合成中,UDP-葡萄糖(UDPG)为合成糖原的活性葡萄糖,作为葡萄糖供体。
36.答案:E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激活剂等。
37.答案:B
解析: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1)促进肌、脂肪组织等的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人细胞;(2)通过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使糖原合酶活性增强、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3)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从而加快糖的有氧氧化;(4)通过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以及促进氨基酸进入肌组织并合成蛋白质,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肝内糖异生;(5)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可以减缓脂肪动员的速率。
38.答案:E
解析:肌肉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人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一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也称Cori循环。乳酸循环的形成是由于肝和肌组织中酶的特点所致。肝内糖异生活跃,又有葡萄糖-6-磷酸酶可水解6-磷酸葡萄糖,释放出葡萄糖。肌除糖异生活性低外,又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因此肌内生成的乳酸既不能异生成糖,也不能释放出葡萄糖。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乳酸循环是耗能的过程,2分子乳酸生成葡萄糖需要消耗6分子ATP。
39.答案:A
解析:脂肪酸β氧化的过程:(1)脱氢: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脂酰CoA的α、β碳原子各脱下一氢原子,生成反△2烯酰CoA。脱下的2H有FAD接受生成FADH2;(2)加水:反△2烯酰CoA在△2烯酰水化酶的催化下,加水生成L(+)-β-羟脂酰CoA;(3)再脱氢:L(+)-β-羟脂酰CoA在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下,脱下2H生成β-酮脂酰CoA,脱下的2H由NAD+接受,生成NADH+H+;(4)硫解:β-酮脂酰CoA在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下,加CoASH使碳链断裂,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40.答案:C
解析:酶的无活性前体称为酶原。在酶含量的调节中,引起酶蛋白生物合成量增加的作用称为诱导作用,相反引起酶蛋白生物合成量减少的作用称为阻遏作用。在调节酶活性的方式中,发生变构效应,其中的变构酶通常是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41.答案:D
解析:酮体的合成原料是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中经β氧化生成的大量乙酰CoA;2分子乙酰CoA在肝细胞线粒体乙酰乙酰CoA硫解酶(thiolase)的作用下,缩合成乙酰乙酰CoA,并释出1分子CoASH;乙酰乙酰CoA在羟甲基戊二酸单酰CoA(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HMGCoA)合成酶的催化下,再与1分子乙酰CoA缩合生成HMGCoA,并释出1分子CoASH;HMGCoA在HMGCoA裂解酶作用下,裂解生成乙酰乙酸和乙酰CoA;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的毛细血管壁,是肌肉尤其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42.答案:D
解析: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的供氢体,脂肪酸合成的NADPH+H+主要来自于磷酸戊糖途径。
43.答案:A
解析:磷脂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作为构成生物膜脂质双层的基本组分,参与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鞘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识别及信息传递。全身各组织细胞内质网均可合成甘油磷脂,多种磷脂酶作用于甘油磷脂分子中的不同酯键,使其水解。
44.答案:D
解析:机体所需的胆固醇主要通过自身合成;以乙酰CoA、NADPH+H+等为原料,首先合成HMGCoA,HMGCoA在HMGCoA还原酶催化下,由NAD-PH+H+供氢,还原生成甲羟戊酸(MVA),MVA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27C的胆固醇;胆固醇可转化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一部分胆固醇可直接随胆汁排泄入肠道,其中一部分可被回收入肝,另一部分经肠菌作用转变为粪固醇而
排出体外。
45.答案:B
解析:乳糜微粒(CM)由小肠黏膜细胞合成,是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运输形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在血浆中转变丽来,是转运肝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血浆中LDL与LDL受体结合后,则聚集成簇,吞入细胞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LDL中的apoB100水解为氨基酸,其中的CE被胆固醇脂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freeCholesterol,FC)及脂酸,FC为细胞膜摄取,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高密度脂蛋白(HDL)主要由肝合成,小肠亦可合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参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reverseCholesteroltransport,RCT),即将胆固醇从肝外组织转运至肝。
46.答案:D
解析:(1)Km值等于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2)Km可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低;(3)Km为酶的特征常数,Km值与酶的浓度无关。Km值的单位为mmol/L。
47.答案:E
解析:体内的氨基酸可通过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及嘌呤核苷酸循环脱去氨基,骨骼肌和心肌中L-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较弱,主要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进行脱氨基作用。
48.答案:A
解析:体内氨的来源:(1)组织中氨基酸脱氨基作用;(2)肠道吸收的氨;(3)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血中氨主要以无毒的丙氨酸及谷氨酰胺两种形式运输。体内的氨主要在肝脏合成尿素,只有少部分在肾脏以铵盐的形式由尿排出。尿素在肝细胞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使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随尿排出体外。合成1分子尿素消耗4个高能键。
49.答案:A
解析:消化管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酶原激活通过水解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肽键,酶的构象发生改变,其多肽链发生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活性中心必需的构象。
50.答案:C
解析:C蛋白质=样品含氮克数×6.25/样品体积=4mg×6.25/2ml=12.5mg/ml。
51.答案:A
解析: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嘌呤核苷酸生成,抑制尿酸生成;另外别嘌呤醇可与PRPP反应生成别嘌呤核苷酸,消耗PRPP使其含量减少,同时由于别嘌呤核苷酸与IMP结构相似,可以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酶,减少嘌呤核苷酸的生成。
关注"566卫生资格"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2015报名、精华资料、内部资料等信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