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的组成
1.白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总数为(3.5~5.0)×109/L
B、总数中,淋巴细胞占20%~40%
C、总数中,单核细胞占3%~8%
D、总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0.5%~5%
E、总数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参考答案: A
解析: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是4.0×109~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
2.与红细胞沉降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渗透脆性
B、叠连现象
C、黏滞性
D、氧合作用
E、温度
参考答案: B
解析: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红细胞是否容易发生叠连现象。所谓红细胞叠连,是指许多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这样叠起来的红细胞,与血浆接触的总面积减少,而单位面积的重量增加,于是沉降加快。
3.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产生细胞因子
B、参与过敏反应
C、产生抗体
D、吞噬外来微生物
E、产生慢反应物质
参考答案: D
解析: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可吞噬和清除入侵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并将其消化分解。当体内有急性炎症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增高。
4.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B、维持双凹圆碟形不需消耗能量
C、含多种缓冲对,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D、我国正常成年男性数量(4.5~5.5)×1012/L
E、我国正常成年女性数量(3.5~5.0)×1012/L
参考答案: B
解析:红细胞保持双凹圆碟形需要消耗能量。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运输O2的功能是靠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实现的。此外,红细胞含有多种缓冲对,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5.不属于血小板释放的物质是
A、5-羟色胺
B、ADP和ATP
C、Ca2+
D、血栓素A2
E、凝血酶原
参考答案: E
解析:黏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及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均可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及TXA2,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聚集,粘着在已粘附固定于内皮下胶原上的血小板上,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血管受损也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达到永久性止血。
6.A、叠连
B、凝集
C、粘连
D、聚集
E、凝固
第1题红细胞互相于凹面相贴称为
参考答案: A
解析:由于许多红细胞能较快地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叠连。
第2题血小板可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
参考答案: D
解析:血小板可彼此黏着的现象称为聚集。
第3题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为
参考答案: E
解析:血液由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称为凝固。
7.不属于红细胞特性的是
A、悬浮稳定性
B、可塑性
C、趋化性
D、渗透脆性
E、通透性
参考答案: C
解析: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正常红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8.血小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成受EPO的调节
B、衰老的血小板在骨髓中被破坏
C、进入血液的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4小时
D、正常成人血液中数量为(100~300)×109/L
E、由成熟的单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而生成
参考答案: D
解析: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109~300×109/L。
9.血小板的止血功能,错误的是
A、释放
B、沉淀
C、收缩
D、吸附
E、黏附
参考答案: B
解析:血小板的生理性止血作用取决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它包括:①粘附②释放③聚集④收缩⑤吸附。
10.人体主要的造血原料是
A、维生素B12
B、叶酸
C、蛋白质和铁
D、维生素B12和铁
E、叶酸和铁
参考答案: C
解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
11.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的红细胞的正常值是
A、5.0×1013/L
B、5.0×1010/L
C、5.0×1012/L
D、5.0×1011/L
E、5.0×109/L
参考答案: C
解析: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为4.5×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
12.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是
A、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
B、红细胞叠连
C、红细胞皱缩
D、出现溶血
E、无明显变化
参考答案: D
解析: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随着溶液渗透压的逐渐下降,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子也逐渐增多,红细胞开始膨胀直至破裂发生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相关推荐:
2022卫生资格考试大纲 | 卫生资格考试教材 | 经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