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分为:
浅表部真菌病——表皮、毛发和甲板;
侵袭性真菌病——侵犯真皮、黏膜和内脏。
足癣(脚气)
甲癣(灰指甲)
头癣
―、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机制——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上形成微孔,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无用物或对其有毒物质内渗——真菌死亡。
我们会反复用到的一张图
损伤真菌细胞膜,使其他药物更易进入真菌细胞内
——因此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可出现协同作用
(乘虚而入)。
——真菌能灭,为什么细菌就杀不死呢?
答:细菌细胞膜上无类固醇,故对细菌无效。
【那么,问题又来了】
会把人体细胞膜破坏了么?
答:会——
人体肾小管细胞和红细胞的细胞膜上含有类固醇——肾损伤和红细胞膜损伤。
(1)两性霉素B——广谱、强大——深浅皆可。
危重深部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药。
局部——指甲、皮肤黏膜——浅部真菌;
静滴——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
鞘内注射——真菌性脑膜炎;
口服——肠道真菌感染。
其他——利什曼原虫。
美中不足——肾毒性较大!
脂质体两性霉素B——提高抗真菌活性,降低肾毒性。
(2)制霉菌素
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强,其他也有效。
也可作为术前预防真菌感染的用药。
2.唑类——深浅均可。
机制——抑制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屏障作用发生障碍。
广谱——多数表浅部和深部真菌有效,目前抗真菌治疗的主力军。
我们会反复用到的一张图
(1)酮康唑——广谱。用于多种表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
(2)氟康唑——比酮康唑强5~20倍。能进入脑脊液。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最小,毒副作用较少较轻,治疗指数最大。用于全身性或局部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以及预防。
(3)伊曲康唑——不易进入脑脊液。在皮肤、脂肪组织和指甲中药物浓度比血浆高10倍以上。
用于手足癣、体癣、股癣等表浅部和系统性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等深部真菌感染。
(4)伏立康唑——抗菌活性为氟康唑的10~500倍,抗白色念珠菌和双相型真菌的作用尤为突出。
对耐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真菌仍有效。
3.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布替萘芬。
机制——抑制真菌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角鲨烯环氧酶,导致真菌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受损。
特比萘芬——皮肤癣菌病——首选。
广谱,还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曲霉病。
4.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深。
作用机制——抑制真菌细胞β-1,3-D-葡聚糖合成酶,造成真菌细胞壁中β-葡聚糖含量减少——细胞壁结构破坏——死亡。
抗菌谱较广。A.念珠菌——杀菌;
B.曲霉菌——抑菌;
皮肤癣菌、隐球菌——无效。
5.氟胞嘧啶——深。
机制——
①通过真菌细胞的胞嘧啶渗透酶被摄入真菌细胞内,在真菌细胞内转变为活性产物氟尿嘧啶,与尿嘧啶结构相似,进而可取代RNA中的尿嘧啶——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②阻断胸腺嘧啶合成酶——抑制DNA合成。
易透过血-脑屏障。
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和部分暗色真菌——抗菌。
不足——极易产生耐药性,极少单独用药,主要与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联合用于隐球菌病和深部念珠菌病。
6.灰黄霉素抗生素类——灰黄霉素等。
机制——抑制鸟嘌呤代谢而干扰敏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应用——浅——皮肤癣菌。
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
【重要总结1】抗真菌药物分类与机制
|
|
机制 |
多烯类 |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
损害真菌细胞膜的屏障作用 |
唑类 |
咪唑类(酮康唑)、 三唑类(伊曲康唑) | |
丙烯胺类 |
特比萘芬(浅为主) | |
棘白菌素 |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深) |
抑制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葡聚糖的合成 |
嘧啶类 |
氟胞嘧啶(深) |
干扰真菌DNA和蛋白质合成 |
其他 |
灰黄霉素(浅) |
干扰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
【应试记忆】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 |
多烯类 |
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
唑类 |
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伊曲康唑) |
丙烯胺类 |
特比萘芬(浅为主) |
棘白菌素 |
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深) |
嘧啶类 |
氟胞嘧啶(深) |
其他 |
灰黄霉素(浅) |
关注"执业药师"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药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考试吧执业药师"
执业药师QQ群: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