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大纲要求:
耐药性的产生、分类及产生机制
一、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 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性 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二、耐药性产生机制P48
1.产生灭活酶 产生多种多样灭火酶,改变药物的结构,使药物失去抗菌作用。
2.改变靶部位 抗菌药物对细菌的原始作用靶点,称为靶部位。若此部位发生结构或位置改变,则药物不能与靶部位结合,细菌可产生耐药性。
3.增加代谢拮抗物
4.改变通透性细菌通过各种途径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细胞外膜,而对青霉素等有天然屏障作用。
5.加强主动外排系统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均有主动外排系统。经其外排引起耐药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和β-内酰胺类。
6.其他
(1)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肠杆菌、假单胞菌等是由于拓扑异构酶Ⅱ的结构改变所致。
(2)对利福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的肠球菌、链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的耐药是由于降低了RNA聚合酶的亲和力。
(3)耐红霉素的大肠杆菌中都存在红霉素酯酶,其能酯解红霉素的大环内酯结构。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大纲要求:
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联合用药的目的、指征、协同作用及拮抗作用
抗菌药物的滥用
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的基本原则
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根据感染部位、菌种,选择敏感的抗菌药
2.药动学特征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患者生理病理情况
新生儿因肝药酶系统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一些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均应尽量避免。
妊娠期是人体的特殊生理时期,选择抗菌药物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老年人因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用药后血药浓度偏高,半衰期延长,用药剂量及间隔时间均需因个体情况调整。
肾功能减退 不宜或尽量避免使用的药物:四环素类、磺胺类、头孢噻啶等;
必须酌情减量的药物:氨基糖苷类、羧苄西林、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等
需适当调整剂量的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肝功能减退 仍可应用或减量给药的药物:大环内酯类(除酯化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应避免使用的药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四环素类、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异烟肼、两性霉素B、磺胺类、酮康唑、咪康唑等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主要适应证:(p51)①严重创伤、开放性骨折、火器伤、腹内空腔脏器破裂、有严重污染和软组织破坏的创伤等。②大面积烧伤。③结肠手术前肠道准备。④营养不良、全身情况差或接受激素、抗癌药物等的病人需做手术治疗时。⑤进行人造物留置手术。⑥有心脏瓣膜病或已植有人工心脏瓣膜者,因病需做手术时。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