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大纲要求】:
青霉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双氯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
1.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 3.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考试用书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P55)
(1)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2)抗菌机制:1.抑制转肽酶(细胞壁黏肽合成酶)
2.增加自溶酶活性
三、青霉素类
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
分类 |
药物 | |
天然青霉素 |
青霉素G* | |
半合成 |
耐酸(口服) |
青霉素V、非奈西林 |
耐酶(抗金葡菌) |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奈夫西林 | |
氨苄西林类 |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 |
抗铜绿假单孢菌 |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 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 | |
磺苄西林 | ||
抗革兰阴性菌 |
美西林、替莫西林 |
(一)天然青霉素(PenicillinG,青霉素G)
青霉素是一种有机弱酸,常用钾盐或钠盐,易溶于水。内酰胺键易被水、酸、碱、重金属离子及青霉素酶等分解而失效。其水溶液不稳定,在室温下抗菌活性迅速下降,甚至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但是干粉在室温下稳定,可保存2年。故青霉素应临用前配置。
青霉素G的产量高,性质稳定,作用强,毒性低,仍是目前治疗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体内过程(药动学)】
1.不耐酸不耐酶,需肌注给药 2.体内分布较广 3.t1/2:0.5-1hr,维持4-6hr
4.99%以原型经尿排泄 5.丙磺舒可竞争肾小管分泌 6.具有明显的PAE
【抗菌作用】
(G+球菌、G+杆菌、G-球菌、螺旋菌等)
1.G+球菌杀菌作用,首选! 2.G-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
3.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临床应用】
1.链球菌 2.脑膜炎双球菌等引起的脑膜炎
3.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放线菌病等
4.革兰阳性杆菌:破伤风、白喉、炭疽病,同时加用相应的抗毒素,因其对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无效。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1.原因: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
2.注意事项: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
3.急救办法:肾上腺素
4.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
必要时可加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V、非奈西林
特点:(1)抗菌谱与青霉素相同 (2)耐酸、可口服(3)不耐酶(β-内酰胺酶)
(4)抗菌活性比青霉素弱
2.耐酶青霉素(抗金葡菌青霉素)(合成青霉素)
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霉素) 奈夫西林(乙氧奈青霉素)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双氯西林 氟氯西林
特点:(1)耐酸、可口服(甲氧西林例外) (2)耐酶,用于耐药金葡菌引起的感染
3.氨苄西林类(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匹氨西林
特点:(1)抗菌谱广
对G+菌的抗菌作用<青霉素
对G-杆菌的抗菌作用强
(2)耐酸、可口服
(3)对耐药金葡菌无效
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氨氯西林 )
阿莫西林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大。
4.抗铜绿假单孢菌青霉素
特点:
(1)* 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 (2)对变形杆菌有较强的活性 (3)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呋苄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a.低毒、广谱、强效
b.与他唑巴坦组成制剂他唑西林
阿帕西林抗铜绿假单孢菌作用强
5.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
特点:(1)对G-杆菌作用好 (2)对G+球菌效差
(3)对流感杆菌作用一般 (3)对沙雷菌和铜绿假单孢菌耐药
替莫西林*
特点:(1)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 (2)对产酶或耐庆大霉素的肠杆菌效强
(3)对G+菌、铜绿假单孢菌、厌氧菌效差 (4)组织分布广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