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体的命名 受体的命名常根据能与之选择性地相结合的递质或药物而定。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受体(cholinoceptor)。由于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位于副产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以毒蕈碱为代表的拟胆碱药较为敏感,故这部分受体称为毒蕈碱(muscarine)型胆碱受体(M胆碱受体)。位于神经节细胞膜和骨骼肌细胞膜的胆碱受体对烟碱比较敏感,故这些部位的受体称为烟碱(nicotine)型胆碱受体(N胆碱受体),也可将前者称为N1受体,后者称为N2受体。近年发现M胆碱受体也有M1受体、M2受体和M3受体之分。M1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和腺体细胞,哌仑西平能选择性地阻断之;M2受体似主要分布于心脏;M3受体似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和腺体细胞。哌仑西平对M2和M3受体的亲和力较低,阿托品对三种M受体都能阻断。
能与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adrenoceptor)。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肾上腺素受体(α受体)和β肾上腺素受体(β受体)。β受体又分为β1受体和β2受体两种亚型,例如心脏的β受体主要为β1受体,支气管和血管平滑肌的β受体主要为β2受体。
70年代发现外源去甲肾上腺素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内[3H]标记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图5-6)。因此认为突触前膜也有α受体,激动时可使递质释放减少,这是一种递质释放的自身调节机制。当时将突触后膜α受体命名为α1受体,突触前膜受体命名为α2受体。后来在许多血管组织突触后膜都发现有不受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阻断的α2受体。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和α2受体的共存似为普遍现象,可见以突触前、后膜的解剖部位进行α受体分类是不妥的。而以特异的阻断剂和激动剂来区分受体亚型更为合适。
2.受体按偶联和结构的分类根据第二章对受体的叙述,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N胆碱受体属于配体门控通道型受体。近年由于单克隆抗体和DNA重组等技术的应用,许多受体的一级结构得以阐明。现已知G-蛋白偶联受体一级结构的特点是都有7个跨膜区段,以β2受体为例,自图5-7可见,每个跨膜区段有20余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亲脂性螺旋结构。其伸出细胞膜外的N端较短,伸入细胞内的C端较长。处于β受体第3跨膜区细胞膜内深1.1nm的门冬氨酸似为与配体的主要结合点。
N胆碱受体是由两个单体形成的二聚体。每个单体由5个亚基组成,包括两个α亚基(分子量为40000),一个β亚基(50000),一个γ基(57000)和一个δ亚基(64000)。每个亚基都有4个跨膜区段。5个亚基围绕成环状而形成离子通道。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