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效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掌握)
1.药物作用:与机体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初始作用,有其特异性。
药理效应:引起机体功能生理、生化的继发性改变,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⑴兴奋(亢进):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
⑵抑制(麻痹)使机体器官原有功能降低。过度兴奋转入衰竭,是另外一种性质的抑制
*药物作用特异性强不一定引起选择性高的药理效应,二者不一定平行。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药理效应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
2.药物作用两重性
对因治疗: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在某些重危急症时
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不良反应:不利甚至危害机体
3.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带来不适的作用。 特点:药物固有的效应,可预知的,难避免。
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较难恢复的慢性毒性反应。如庆大霉素耳聋,肼屈嗪红斑性狼疮等。
类别 |
特点 |
实例 |
副作用 |
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轻微、可恢复、可预知 |
阿托品解痉引起口干 |
毒性反应 |
剂量过大、时间过长引起药物蓄积; 较严重、可预知、可避免 |
三致作用 |
后遗效应 |
停药,阈浓度以下残存的生物效应 |
巴比妥类引起“宿醉” |
停药反应 |
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严重,应逐步减量 |
可乐定停药后血压剧烈回升 |
变态反应 |
免疫病理反应,与剂量无关 |
青霉素过敏 |
特异质反应 |
遗传性生化缺陷 |
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使用磺胺溶血 |
例1:药物的副反应是指:(单选)
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并可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B药物剂量过大而产生的作用
C因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不可预料的作用
参考答案:A
例2:A后遗效应 B停药反应 C毒性反应 D副反应 E过敏反应
⑴阿托品解除胃肠痉挛时出现口干、心悸、便秘等反应
⑵链霉素引起耳聋
⑶长期使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迅速回升
⑷阿司匹林引起血管神经性水肿
参考答案:⑴D ⑵C ⑶B ⑷E
二、药物量效关系与安全性(掌握)
1.常用术语
⑴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呈连续性变化,可用数量表示
⑵质反应:药理效应表现出反应性质变化,用全或无表示
⑶最小有效量: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⑷极量: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⑸半数有效量(ED50):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剂量*
⑹半数中毒量(TD50):引起半数动物中毒的剂量
⑺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并非引起半数动物有效,A型题中注意不要混淆概念
⑻效能:药物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本身内在活性
⑼效应强度: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所需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与效能并不平行。
⑽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LD50/ED50),比值越大相对安全性越大。这一安全指标并不可靠。
⑾安全范围:TD5与ED95之间的距离,值越大越安全
a. 最小有效量 b. 半数有效量 c. 极量
d. 安全范围 e. 最小中毒量 f. 半数中毒量
图中药物甲的半数有效量小于药物乙,效应强度高。
药物乙的最大效应高于药物甲,效能强。
三、受体学说
1.受体概念和特征(掌握)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与之结合随后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
特征:饱和性,专一性,可逆性,高灵敏度,高亲和性,多样性
2.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熟悉)
激动药: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可逆结合,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不可逆结合,最大效应降低
3.受体类型,药物与受体作用后的信号转导(了解)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