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掌握)
【药动学】不耐酸,口服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而失效,故须注射给药。在体内的作用维持4~6小时。在脑膜炎时,较易进入脑脊液,可以达到有效浓度。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管分泌而排泄,丙磺舒可与其竞争分泌,使其作用时间延长。
【抗菌作用】对大多数G+性菌、G-性球菌、放线菌、螺旋体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G+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G+性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
G-性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
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
对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无效,对多数G-性杆菌不敏感。
【作用原理】
青霉素的作用靶位是细菌表面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其化学结构与合成粘肽的前体物的结构部分相似,竞争性地与转肽酶结合,抑制转肽酶,造成细菌胞壁缺损。此外可增加细胞壁自溶酶活性,敏感菌菌体内渗透压高,使水内渗,以致菌体膨胀、裂解、死亡。
青霉素是一种繁殖期杀菌剂。对人体毒性小,不受脓液及坏死组织影响。
【临床应用】是各种敏感菌所致感染的首选药。主要包括
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咽炎、肺炎、败血症等
脑膜炎双球菌及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
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梅毒等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毒性很低,最主要是过敏反应。
局部刺激:肌注可产生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过敏反应:最常见最严重反应。常见为一般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关节痛等。极少数病人可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其症状为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循环衰竭症状及中枢症状,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防治措施:
详细询问病史 对青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对其他药物有过敏史者慎用。
做皮肤过敏试验 初次用药或停药3~7天后再重复用药或更换批号时,均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mg,严重者可稀释后慢速静脉注射,同时加用大量氢化可的松,以及其他对症支持疗法。
抗菌药的合理使用
1.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严格按照适应证选药
根据抗菌药药动学特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
针对患者情况合理用药
2.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主要优点是:
①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②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③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联合用药可扩大抗菌范围;
④联合用药可减少个别药剂量,从而减少毒副反应。
联合用药的指征
①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
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
⑤临床感染一般用二药联用即可,常不必要三药联用或四药联用。
联合用药可能产生结果
两种抗菌药联合应用可获得无关、相加、协同和拮抗等四种效果。抗菌药物依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四大类: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如青霉素类、;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等,它们对静止期、繁殖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三类为速效抑菌,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等。
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可获得协同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或庆大霉素合用治疗肠球菌心内膜炎;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甙类抗生素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第一类与第三类合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例如青霉素类与氯霉素或四环素类合用。由于后二药使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繁殖期杀菌的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使其抗菌活性减弱。
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增强或相加作用。
第四类慢效抑菌药与第一类可以合用。例如,治疗流行性脑膜炎时,青霉素可以和磺胺嘧啶合用而提高疗效。
例1:下列联合用药中不合理的是[X型题]
A青霉素+链霉素 B红霉素+氯霉素 C青霉素+红霉素
D红霉素+林可霉素 E庆大霉素+羧苄西林
参考答案 BCD
例2: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X型题]
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
B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与药物牢固结合
C PBPs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
D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参考答案 ABCD
α,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口服无效。一般皮下注射。
作用:1、心血管系统:①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是一个强效的心脏兴奋药。
②血管:α缩血管,β2收血管。③血压:升高
2、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用于缓解支气管哮喘。
3、代谢: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
4、中枢神经系统: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大剂量出现兴奋。
应用:1、心脏停搏 2、过敏性休克 3、支气管哮喘 4、减少局部麻药吸收 5、局部止血
多巴胺:作用:1、心血管系统:激动心脏β1受体 2、肾脏:排钠利尿,激动α受体。
应用:用于抗休克,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麻黄碱:能激动α、β受体。
作用: 应用:1、防止某些低血压状态。
1、 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 2、鼻粘膜充血肿胀引起的鼻塞。
2、 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3、预防或缓解支气管哮喘发作
3、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 4、缓解荨麻症等过敏反应的皮肤粘膜症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