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孕激素类药物
与孕激素竞争其受体并阻断其作用的化合物即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也称为抗孕激素。此类药物与前列腺素类药物配合使用,用于终止早期妊娠。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是第一个孕激素受体拮抗剂,从孕激素受体激动剂炔诺酮结构修饰而得。与炔诺酮相比,在三个位置上进行了变化:在11β位增加二甲氨基苯基,导致由炔诺酮这一孕激素转变为抗孕激素;17β位由丙炔基代替传统的乙炔基,除保持口服活性外,丙炔基还比乙炔基更加稳定;引入了△9,10,使整个甾体母核共轭性增加。这些结构特点,使米非司酮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表现为较长的消除半衰期,平均为34h,以及血药峰值与剂量无明显关系。
米非司酮口服有效,生物利用度高,服药后1~3h达血浆浓度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8%,因此清除慢,半衰期20~40h。米非司酮在肝脏代谢,有明显首过效应,产物为Ⅳ一去甲基米非司酮、N一双去甲基米非司酮和丙炔基羟化物。其中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基米非司酮保留约1/3活性。
米非司酮竞争性地作用于孕激素和皮质激素受体,因而具有抗孕激素和抗皮质激素的作用,与子宫内膜上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黄体酮高出5倍左右。妊娠早期使用可诱发流产,抗早孕时与前列腺素类药物合用,如口服200mg米非司酮后,再口服lmg米索前列醇对早孕妇女可获得90%~95%的完全流产率。临床主要作为非手术性抗早孕药,用于终止停经49d内的妊娠,还用于引产和妇科手术及紧急避孕。
a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
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和蔗糖,都必须被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水解依赖于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仅一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竞争性地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糖类水解产生葡萄糖的速度,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但并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此类药物对1、2型糖尿病患者均适用。
目前用于临床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均为单糖或多糖类似物。
执业药师QQ群: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