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动药:将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称为激动药,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完全激动药: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ɑ=1)。
部分激动药:对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0<α<1)。
拮抗药:虽与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ɑ=0)故不能产生效应,但由于其占据了一定数量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竞争性拮抗药:由于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互相竞争与相同受体结合,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可通过增加激动药的浓度使其效应恢复到原先单用激动药时的水平,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其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形成比较牢固地结合,因而解离速度慢,或者与受体形成不可逆的结合而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阻止激动药与受体正常结合。因此,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强度达到原来水平,使Emax下降。
受体脱敏: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的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同源脱敏:指只对一种类型受体的激动药的反应下降,而对其他类型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不变。
异源脱敏:指受体对一种类型激动药脱敏,而对其他类型受体的激动药也不敏感。
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长期应用拮抗药,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
受体下调或上调:受体脱敏或增敏仅涉及受体数量或密度的变化。
耐受性: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会逐渐降低,需要加大药物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称之为耐受性。
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耐药性或抗药性。
药物依赖性:某些药物,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的或心理的或兼而有之的一种依赖和需求,称为药物依赖性。
戒断综合征:药物依赖性是药物的生理反应,是由于反复用药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症状或损害,即为戒断综合征。
精神依赖性:使人产生一种要周期性、连续性地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觅药行为,以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也称成瘾。
高敏性:有些个体对药物剂量反应非常敏感,即在低于常用量下药物作用表现很强烈,称之为高敏性。
低敏性:有些个体需使用高于常用量的剂量,方能出现药物效应,此称为低敏性。
特异质反应:某些个体对药物产生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与其遗传缺陷有关,称为特异质反应。
酶诱导:一些药物能增加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即酶诱导。
酶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能被某些药物抑制,称酶抑制。
相加作用:若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其为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若两药合用的作用大于单用时的作用之和,称之为增强作用。
增敏作用:是指某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