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口服固体制剂的常用辅料
类型 |
常用品种 |
稀释剂 |
淀粉、蔗糖、糊精、乳糖、预胶化淀粉、微晶纤维素(MCC)、甘露醇、无机盐 |
润湿剂 |
蒸馏水(首选)、乙醇 |
黏合剂 |
淀粉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甲基纤维素MC、乙基纤维素EC、聚维酮PVP、明胶、聚乙二醇PEG |
崩解剂 |
干淀粉、羧甲淀粉钠CMS-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交联聚维酮PVPP、泡腾崩解剂 |
润滑剂 |
微粉硅胶、聚乙二醇类、氢化植物油、滑石粉、十二烷基硫酸钠、硬脂酸镁(MS) |
考点2、口服固体药物释放调节剂
分类 |
类型 |
控制释药的原理 |
常用品种 |
骨架型 |
亲水性凝胶 |
遇水后膨胀形成凝胶屏障 |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聚维酮(PVP)、羟丙甲纤维素(HPMC)、卡波姆、海藻酸盐、壳聚糖等 |
不溶性 |
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 |
聚甲基丙烯酸酯、乙基纤维素(E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乙烯、无毒聚氯乙烯、硅橡胶 | |
生物溶蚀性 |
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和释放 |
动物脂肪、蜂蜡、氢化植物油、巴西棕榈蜡、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 |
包衣膜型 |
不溶性 |
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 |
如不溶性骨架材料EC等 |
肠溶性 |
肠液中溶解 |
丙烯酸树脂L和S、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和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等 |
考点3、口服固体制剂包衣目的
分类 |
类型 |
控制释药的原理 |
常用品种 |
骨架型 |
亲水性凝胶 |
遇水后膨胀形成凝胶屏障 |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聚维酮(PVP)、羟丙甲纤维素(HPMC)、卡波姆、海藻酸盐、壳聚糖等 |
不溶性 |
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 |
聚甲基丙烯酸酯、乙基纤维素(EC)、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乙烯、无毒聚氯乙烯、硅橡胶 | |
生物溶蚀性 |
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和释放 |
动物脂肪、蜂蜡、氢化植物油、巴西棕榈蜡、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 |
包衣膜型 |
不溶性 |
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 |
如不溶性骨架材料EC等 |
肠溶性 |
肠液中溶解 |
丙烯酸树脂L和S、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和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等 |
考点4、口服固体制剂薄膜包衣材料
类型 |
分类 |
常用材料 |
薄膜包衣材料 |
胃溶型 |
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羟丙纤维素(HPC)、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丙烯酸树脂Ⅳ号、聚乙烯缩乙醛二乙氨乙酸(AEA) |
肠溶型 |
虫胶,丙烯酸树脂I、II、III号,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 | |
水不溶型 |
乙基纤维素(EC)、醋酸纤维素 | |
增塑剂 |
水溶性 |
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PEG等 |
非水溶性 |
甘油三醋酸酯、邻苯二甲酸酯、乙酰化甘油酸酯等 | |
释放调节剂 |
一般为水溶性 |
蔗糖、氯化钠、表面活性剂和PEG等 |
着色剂 |
水溶性色素、水不溶性色素和色淀等 | |
遮光剂 |
二氧化钛 |
考点5、口服片剂特点
项目 |
特点及质量要求 | |
特点 |
优点 |
(1)剂量准确、服用、运输和携带方便 |
缺点 |
(1)幼儿及昏迷患者等不易吞服 |
考点6、口服片剂的分类
分类 |
定义 |
普通片 |
一般没有包衣的片剂属于此类,应用最广 |
咀嚼片 |
于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剂。一般选择水溶性辅料(甘露醇、山梨醇、蔗糖等)作为填充剂和黏合剂 |
泡腾片 |
用碳酸氢钠和有机酸作为崩解剂的片剂。遇水产生气体后溶解,有机酸常用酒石酸、枸橼酸、富马酸等 |
肠溶片 |
系指能在肠道定位释放的片剂(肠包衣) |
分散片 |
难溶性药物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可以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可在水中分散后口服,也可直接吮服或吞服) |
口崩片 |
指在口腔内不需水就可以迅速溶解或崩解的片剂,又称口腔崩解片,一般由直接压片和冷冻干燥法制备 |
可溶片 |
指临用前能溶解于水的片剂,可以是非包衣片或薄膜包衣片 |
微囊片 |
指固体或液体药物利用微囊化工艺制成的片剂 |
缓释片 |
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 |
控释片 |
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片剂 |
多层片 |
由两层或多层组成的片剂,为配方或色泽不同,可上下或里外分层,可以减少接触以及配伍变化,也可以调节每层药物释放及作用时间 |
考点7、口服片剂制备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
常见问题 |
产生原因 |
裂片 |
物料中细粉太多;物料的塑性较差,结合力弱;工艺因素 |
松片 |
黏性力差,压缩压力不足等 |
崩解迟缓 |
片剂的压力过大;增塑性物料或黏合剂使片剂的结合力过强;崩解剂性能较差 |
溶出超限 |
片剂不崩解,颗粒过硬,药物的溶解度差等 |
含量不均匀 |
药物混合度差、片重差异超限、可溶性成分的迁移等 |
考点8、胶囊剂特点
特点 |
优点: |
不能制成胶囊剂 |
(1)使囊壁软化、溶化或溶解:水溶液或稀乙醇溶液、易风化性药物、O/W型乳剂、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的液体药物 |
考点9、口服滴丸剂的常用基质
类别 |
常用品种 |
水溶性基质 |
聚乙二醇类(PEG6000、PEG4000等),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泊洛沙姆、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S-40)等 |
脂溶性基质 |
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氢化植物油、虫蜡、蜂蜡等 |
考点10、口服液体制剂的特点
特点 |
内容 |
优点 |
(1)分散程度高,吸收快,作用较迅速 |
缺点 |
(1)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化学降解,从而导致失效 |
考点11、口服液体制剂的附加剂
种类 |
常用品种及性质 |
增溶剂 |
常用增溶剂为表面活性剂,最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5~18 |
助溶剂 |
(1)概念: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从而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
潜溶剂 |
即混合溶剂。能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
防腐剂 |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山梨酸与山梨酸钾 |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 | |
其他防腐剂:乙醇、甲酸、苯甲醇、甘油、三氯甲烷、桉油、桂皮油、薄荷油等可作防腐剂 |
考点12、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分类 |
阴离子 |
高级脂肪酸盐、硫酸化物、磺酸化物等(有刺激性,外用) |
阳离子型 |
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等(毒性大,用于皮肤、器材消毒) | |
两性离子型 |
天然(成类),人工合成(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可口服和注射) | |
非离子型 |
吐温、司盘、泊洛沙姆等(口服液体制剂的增溶、乳化) |
(二)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毒性 |
毒性顺序 |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溶血强弱 |
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吐温20>吐温60>吐温40>吐温80 |
考点13、低分子溶液剂
剂型 |
特点 |
举例 |
溶液剂 |
药物(不挥发性)溶解于溶剂(多为水)中形成的澄明液体制剂 |
地高辛口服液 |
芳香水剂 |
芳香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饱和或近饱和水溶液(也可以是水与乙醇的混合溶剂),易霉变、分解 |
薄荷水、金银花露 |
醑剂 |
挥发性药物(多为挥发油)的浓乙醇溶液 |
薄荷醑 |
酊剂 |
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液体制剂 |
颠茄酊剂、橙皮酊剂 |
酏剂 |
药物溶解于稀醇中,形成澄明香甜的口服溶液剂,含有芳香剂、甜味剂和乙醇 |
地高辛酏剂 |
糖浆剂 |
含有药物的浓蔗糖水溶液,供口服使用,易被真菌等微生物污染,使其浑浊变质 |
硫酸亚铁糖浆 |
考点14、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项目 |
要求 |
沉降容积比 |
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液的容积之比,用F表示,F值在0~1之间,F值愈大混悬剂就愈稳定 |
重新分散性 |
优良的混悬剂在贮存后再振摇,沉降物可以很快重新分散 |
微粒大小 |
混悬剂中药物微粒一般在0.5~10um之间。属于热力学、动力学均不稳定体系。混悬剂中微粒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混悬液的稳定性,影响混悬剂的药效及生物利用度。因此测定混悬剂中微粒大小及其分布情况,是评价混悬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
絮凝度 |
絮凝度(β)是比较混悬剂絮凝程度的重要参数,β值愈大,絮凝效果愈好,混悬剂的稳定性愈高 |
流变学 |
用于评价混悬液的流变学性质。如果混悬液的流动类型为触变流动、塑性触变流动或假塑性触变流动,能有效地减缓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 |
考点15、口服混悬剂常用稳定剂
类型 |
常用品种 | |
润湿剂 |
常用的润湿剂是HLB值在7~11之间的表面活性剂 | |
助悬剂 |
低分子助悬剂 |
内服混悬剂使用糖浆,兼有矫味作用;外用混悬剂常加甘油 |
高分子助悬剂 |
(1)天然高分子助悬剂:常用西黄蓍胶、阿拉伯胶、果胶、琼脂、白芨胶或海藻酸钠等 | |
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
混悬剂中如果加入适量的电解质可使排斥力稍低于吸引力,ζ电位降低到一定程度,此时微粒成疏松的絮状聚集体,经振摇又可以恢复成均匀的混悬剂,这个现象叫絮凝,所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通常阴离子絮凝作用大于阳离子,离子的价数越高,絮凝(或反絮凝)作用越强 |
考点16、口服乳剂的稳定性
现象 |
原因 |
分层(乳析) |
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 |
絮凝 |
乳滴的电荷减少,Zeta电位降低 |
转相(转型) |
乳化剂性质的改变或添加了相反类型乳化剂 |
合并与破裂 |
温度过高或过低、微生物的污染、加入某物质能引起乳化剂性质的变化 |
酸败 |
受外界因素、微生物的影响使乳化剂变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