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的防治
(一)A类不良反应的预防
由于剂量或血药浓度过高所引起,因此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和用药相互作用方面应注意。
药物选择如下:
(1)注意妊娠、哺乳及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例如氨基糖苷的耳毒性:国内50%以上的聋哑儿童有母亲怀孕期或出生后使用本类药物史。妊娠期妇女应禁用对胚胎有强烈毒害作用的药物如细胞毒药;有的药物在体内滞留期很长,如有妊娠计划需药物在体内清除后实施。
(2)注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选择,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避免使用经肝代谢/肾排泄的药物。
(3)掌握所用药物的禁忌证、慎用、注意事项。
(4)询问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史。
(2)用法用量剂量降低可避免或减轻ADR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需注意调整剂量。治疗窗窄的药物应根据血药浓度监测(TDM)结果进行剂量调整。
正确选择给药途径:例如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等禁止静脉冲入给药;维生素B12不可静脉给药;氨基糖苷类不宜用于滴耳等。
(3)药物相互作用 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经过同一代谢途径代谢的药物合用毒性增加,例如阿司咪唑或特非那定,与CYP3A4抑制剂(红霉素、酮康唑、依益康唑、环丙沙星等)合用可使它们的血药浓度异常升高而致毒性反应—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二)B类变态反应的预防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
1.药品审批上市前风险评估对未上市药品开展药物警戒。
2.发现和规避假药流入市场如“齐二药事件”:2006年4月,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ADR监测和报告系统发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使用“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出现急性肾衰竭,经查明原因为:该药处方中丙二醇被化工原料“二甘醇”所替代,而“二甘醇”正是l937年美国磺胺酏剂事件的元凶,该事件曾导致l07人死亡的历史悲剧。
3.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如“欣弗事件”:青海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过监测和报告系统发现患者使用“欣弗”后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经查明原因为:安徽华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
4.评估药品的风险一效益如“鱼腥草事件”:2003年8月,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了鱼腥草注射液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国家中心在第四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对该品种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发出后,各地仍有大量的不良反应出现。分析病例报告来源和涉及企业、批号无明显集中现象,说明不良反应可能是该类品种的共性问题。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防止意外用药事故或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国家局依法做出了决定:暂停使用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暂停受理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各类注册申请。
5.发现安全性问题根源修改说明书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及结果分析论证,“莲必治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非甾体类抗炎药”、“葛根素注射液”、“甘露聚糖肽”等品种采取了修改药品说明书的措施。
6.发现处方问题修订药典标准如“关木通事件”。
7.发现药品流通环节漏洞如“完达山刺五加事件”:完达山药业公司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部分 药品在流通环节被雨水浸泡,使药品受到细菌污染,后被更换包装标签并销售。
8.发现药品使用环节的用药差错 如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违反操作规程用药(给药间 隔、给药速度、溶解顺序等)及不合理联合用药等。
关注"执业药师"官方微信报名时间、保过课程、试题信息!
执业药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药师"
执业药师QQ群: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