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解读
一、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 ×1012/L
婴儿:(5.2-7.0) ×1012 /L
儿童:(4.2-5.2) ×1012/L
二、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常被称为“血色素”,是组成红细胞的主要成分。
【正常参考区间】
女性:110-150g/L
男性:120-160g/L
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计数(RBC)及血红蛋白(Hb)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1.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
①相对增多:
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由于大量失水使血浆减少,血液浓缩,血中各种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相对增多,仅为一种暂时的现象。
②代偿性和继发性增多:
常继发于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和肿瘤患者,可引起红细胞代偿性增生;
③真性红细胞增多: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骨髓功能亢进,红细胞计数可达(7.0-12.0) ×1012 /L。
2.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②生成减少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
常由各种原因的出血引起,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②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骨髓病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肾性贫血。
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贫血、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
③红细胞破坏过多:
包括红细胞内异常:如膜结构缺陷,导致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酶活性缺陷,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等;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导致的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异常:如血清中存在红细胞抗体或补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脾亢等红细胞破坏过多。
3.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量(RBC)与贫血
贫血——即RBC及Hb减少。血红蛋白(Hb)比红细胞数量(RBC)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
轻度贫血,Hb量在>90 g/L;
中度贫血,Hb量在61~90g/L;
重度贫血,Hb量在31~60g/L;
极重度贫血,Hb量<30g/L;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略不同于末梢血)
新生儿:(15.0~20.0)×10 9/L(显著高于成人)
6个月~2岁儿童:(11.0~12.0)×109/L
(二)临床意义
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加
(1)生理性(了解)
(2)病理性
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中毒、急性大出血、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特殊感染
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感冒)、
寄生虫感染(疟疾)
②物理化学损害
③血液病
④过敏性休克、重度恶病质
⑤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①核象变化
核左移现象:若白细胞总数不增高而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或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如中毒性休克等。
核右移现象:核右移出现于感染如肺炎、败血症等急性细菌性感染,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如阿糖胞昔或6-巯基嘌呤等)。
②毒性变化与退行性变
在严重感染或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或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膨胀或核固缩等变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