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中的重点药
(一)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病证】(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本品具有清热泻火,活血祛瘀。)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 血证的常用药物。)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
【性能特点】本品味苦性寒,清泄沉降,作用力强,有“将军”之称。入胃、脾经与大肠经,有通肠泻热、攻积导滞之功,能使湿热之邪从大便导出,促使黄疸消退。入心经与肝经血分,有凉血止血解毒、活血化瘀之功,善泄血中实热火毒、通利血脉。
【配伍】大黄配芒硝:大黄味苦性寒,有清热泻火、泻下攻积、解毒之功;芒硝味咸性寒,有清热、软坚、泻下之功。两药合用,既善清热泻火、泻下攻积、润软燥屎,尤宜于治疗大便燥结、实热积滞、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大黄味苦性寒,有攻积导滞、泻热通便之功;巴豆味辛性热,有峻下冷积之功;干姜味辛性热,有温中散寒之效。三药相合,巴豆与大黄共用,可使其泻下之力变缓和、持久;大黄与巴豆共用,可祛除其寒性;又加上干姜的温中散寒之性,可助其散寒之力。治寒积便秘尤宜。
【用法用量】煎汤:一般用 5~10g,15~20g(热结重症者),散剂需减半。外用:研末敷(适量)。生大黄:泻下力强,多用于攻下。入汤剂宜后下;久煎使泻下力减弱。可开水泡服或研末服。酒大黄: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取酒上行之性)。制大黄:活血作用较好且泻下力减弱,不宜峻下者,多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性寒,善活血逐瘀、攻下泻热,故妇女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应慎服或忌服。性寒易伤气血与胃气,阴疽、无瘀血、无积滞、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药理】本品有泻下、利尿、抗炎、止血、利胆、保肝、解热、抗菌、抗肿瘤、降血脂、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胰酶活性、促进胰腺分泌、改善肾功能、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作用。
(二)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主治病证】(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本品能泻下攻积,且性寒能清热,味咸润燥软坚,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
(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乳痈,肠痈,痔疮肿痛。(本品有清热消肿作用。)
【性能特点】本品苦咸性寒,能降泄软坚,入胃、大肠经,药力强劲。内服有泻热通肠、润燥软坚之功,是治疗实热内结所致的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外用有能清热、消除坚硬肿块之功,常用治疮肿、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煎剂:10~15g,开水溶化或冲入药汁中;入丸散。外用:漱口,点眼,喷撒,化水坐浴。(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降泄攻下,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患乳痈的哺乳期妇女外敷时,应见效即停,避免敷用过量使乳汁减少。
【药理】本品有泻下、利胆、抗菌等作用。
大黄与芒硝异同共同点:攻下通便泻热,清热泻火不同点:大黄泻热攻积力强,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清热利湿,活血逐瘀 芒硝长于润软坚硬、燥湿,外用可回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