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药 |
药名释义 |
陈皮 |
原名为“橘皮”。习惯认为,新鲜橘皮味较辛辣,气燥而烈,入药一般以放置陈久,辛辣之味缓和者为宜,故名“陈橘皮”、“陈皮”。 |
青皮 |
本品乃“橘之未黄而青色者”(《本草纲目》),故名。 |
香附 |
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因“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本草纲目》)。因形状及香气而得名。 |
木香 |
“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本草纲目》),故名。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以前从广州进口,故名“广木香”。 |
枳实 |
“枳乃木名,从只,谐声也;实乃其子,故曰枳实”,本品因实入药而得名。 |
佛手 |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草纲目》),根据形状而得名。 |
乌药 |
本品药用植物的块根,其表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古人谓之乌色。因“乌以色名”(《本草纲目》)而得名。 |
川楝子 |
原名“楝实”,因“楝实以蜀川者为佳”(《图经本草》)而得名。又因“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本草纲目》),故又有“金铃子”之名。 |
沉香 |
本品药用木的心材,体重,有“置水则沉”(《本草纲目》)的特性,又因其气味芳香而得名。 |
荔枝核 |
本品药用植物的果实,因“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型取其枝,故以为名”(《本草纲目》)。 |
理气药·横向对比 | |
1、燥湿化痰:陈皮,化橘红,橘红 | |
陈皮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痰湿要药 |
化橘红 |
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
橘红 |
行气宽中,燥湿化痰,发表散寒 |
2、破气,消积:青皮,枳实,枳壳 | |
青皮 |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
枳实 |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
枳壳 |
理气宽中,行气消胀 |
3、香:香橼,佛手,木香,青木香,沉香,香附 | |
香橼 |
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
佛手 |
疏肝理气,和胃化痰 |
木香 |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
青木香 |
寒,有小毒;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
沉香 |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5-1.5。理气,纳气,降气于一身 |
香附 |
疏肝解郁, 调经止痛。气病之主司,女科之主帅 |
4、 疏肝解郁:梅花,玫瑰花 | |
梅花 |
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
玫瑰花 |
温;疏肝解郁,活血止痛。善治肝气不舒之乳痛 |
5、 散结:薤白,荔枝核 | |
薤白 |
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胸痹要药(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
荔枝核 |
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
6、行气止痛:川楝子,乌药,甘松 | |
川楝子 |
寒,有小毒;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杀虫疗廯。 |
乌药 |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治疗三焦寒凝气滞诸痛 |
甘松 |
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
7、 柿蒂:降逆止呃(丁香柿蒂汤)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