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14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点汇总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通常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有退行性、增生性、非炎症性病变,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弹性丧失、管腔变窄而言。医学上一般将动脉硬化分为三型:即
①小动脉硬化,多见于高血压病引起的小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
②动脉中层钙化,常见于老年人四肢的中动脉,因为血管壁中层变质、钙化,不太引起症状,故意义不大;
③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人体内的大。中型动脉(如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脑、肾、四肢等动脉),是引起冠心病的最大祸根。所谓动脉粥样硬化,顾名思义,就是说在大中动脉内膜下有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磷脂等脂类物质沉着,使血管内膜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稍稍隆起的淡黄色斑纹或小块。此种病变可逐渐向血管壁深层扩张、沉积,使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损坏,并发生营养障碍,而引起病灶处坏死、变性、出血、破溃并形成内容如米粥样的脂质,故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也可以发生钙化、脱落、血栓等。
二、血管是怎样“变硬的?
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动脉,为人体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命的养料。当动脉壁增厚、变硬并形成斑块,斑块坏死、自溶,软化成一团稠粥一样的东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液供应就要“告急”了。这种要命的病变,最常发生在心脏血供的“命脉”--冠状动脉,简称冠脉。
那么,冠状动脉是怎样变硬的呢?分期又是怎样呢?
1、冠心病始于青少年期 这样说绝不是危言耸听。当你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时,心血管就开始向“硬化”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不加防范,到中年则病变已发展成熟。
2、脂质条纹期 一个人从3岁左右开始,心血管内膜表面便逐渐出现扁平或轻微突出的富含脂质的淡黄色病变--脂质条纹。随着年龄增长,脂质条纹也增多,这属于生理变化,不会造成血管狭窄,也不一定会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
3、纤维斑块期 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肥胖、吸烟的人,脂质条纹部位容易明显增厚,形成向血管腔突出的灰黄色或质地坚硬的灰白色斑块(即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若狭窄足够严重,则可导致心肌明显缺血,产生胸闷、胸痛等症状。
4、复合病变期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上述冠心病易患因素得不到改变,病变将发展至晚期:斑块中央组织的坏死物质增多,并伴钙化和出血;斑块表面出现破裂和溃疡,可继发血栓形成;血栓的机化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使管腔进一步狭窄,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完全堵塞,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状动脉为什么会发生硬化,原因很复杂。简单地说,有一条规律,似乎血液压力高的地方较容易发生硬化。比如肺动脉虽然也叫动脉,但实际上它承受压力仅为主动脉的十几分之一,所以通常极少硬化,若因某种原因使肺动脉压力增高了,硬化即可在此发生。主动脉根部的压力是全身血管中压力最高的地方,冠状动脉血直接来自于此处,“上游”压力也高。而冠状动脉的“下游”是在心室壁内,心肌收缩时室壁的张力很大,绷得很紧,简直把血管都挤扁了。这时,冠状动脉中近端(即位于室壁以外的一段)承受的压力和主动脉一样大,而这些血管又比主动脉细得多,管腔也薄得多。只有当心脏舒张期,心肌放松了,冠状动脉内的血才能趁此机会向前流动。这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一个特点,也是它容易发生硬化的原因之一。
当然,还有一些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的因素,这些也就是医生们常说的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中主要的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