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苋根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Guān Yīn Xiàn Gēn
【来源】为菊科植物观音苋的根。
【性味】《重庆草药》:味淡,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
行气活血。治产后停瘀腹痛,血崩,疟疾。
①《重庆草药》:治血气痛,血崩。
②治疟疾,产后瘀血腹痛。(福建)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两。
【附方】
①治血气痛:观音苋根六两,刘寄奴根-两,小茴香根一两,血当归一两,香樟根一两。煨酒服,每次服一两。(《重庆草药》)
②治产后瘀血腹痛:观音苋根(或全植物)二至三两 。水、酒各半煎服。(福建)
③治血崩:观音苋根四两,棕粑儿二两。炖刀口肉吃。(《重庆草药》)
④治疟疾:观音苋根酌加乌豆,炖红酒,疟前二小时服。(福建)
【摘录】《*辞典》
光叶山黄麻
【出处】《贵州草药》
【拼音名】Guānɡ Yè Shān Huánɡ Má
【别名】硬壳朗、滑朗树
【来源】为榆科植物光叶山黄麻的根皮。夏、秋采收。
【原形态】灌木,高1~2米。小枝纤弱,被短而小的粗毛。叶互生;薄纸质;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尾状长尖,基部圆形,边缘有锯齿,基出脉3条,上面无毛,略粗糙,下面通常无毛,稀有疏毛;叶柄长6~10毫米,被毛。花单性;聚伞花序腋生,有花2~3朵,与叶柄等长或略短;小花长不及1厘米,花柄有短毛;无花瓣;萼片5,直立;子房无柄,1室,柱头2.核果近球形。略扁,长约3毫米,红色;核有皱纹。花期3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路边或沟旁。分布贵州、广西、广东、江西、台湾等地。
【性味】性平,甘微酸。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化瘀生新。
【附方】
①治水泻:硬壳朗一两,煨水服。
②接骨:硬壳朗、月季花根各等分,捣绒,炒热包敷患处。
【摘录】《*辞典》
过塘蛇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别名】水盖菜、崩草、草里银钗、白玉钗草、玉钗草、水瓮菜、过江龙、水芥菜、水菜岳、狗肠草、过江藤、枇杷菜、鱼鳔草、水浮藤、过沟龙、过塘标蚕茧草、水盎菜、假瓮菜
【来源】
药材基源:为柳叶菜科植物水龙的全草。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水龙,浮水或匍匐状草本,无毛,其浮水茎的每一节上常有圆柱状的白色囊状浮器,具多数丝状根。叶互生,倒卵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1.5-5cm,宽0.5-2.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渐狭;叶柄长0.3-1cm.花单生于叶腋,具长柄;萼裂片5,披针形,长约7mm,外面被疏长柔毛;花瓣5,白色,基部淡黄,倒卵形,长约12mm;雄蕊10,子房下位,5室,柱头头状,5浅裂。蒴果线状圆柱形,长2-3cm,径约3mm,无毛或有毛;果柄长2.5-3.5cm.种子多数,矩形,平滑。花期5-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水田或浅水池塘中。
资源分布: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
1.干燥全草,茎甚长,粗3-5mm,红棕色,有纵直条纹,质较柔韧。
2.节下着生多数毛发状须根,黑色,白色囊状浮器已扁瘪不明显,或脱落。
3.叶皱缩,倒卵形至长圆状卵形。
4.花果多脱落而少见。
【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味苦;微甘;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主治感冒发热;燥热咳嗽;高热烦渴;淋痛;水肿;咽痛;喉肿;口疮;风火牙痛;疮痈疔肿;烫火伤;跌打伤肿;毒蛇;狂犬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烧灰调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理酒病,敷背痈,治蛇伤,颠狗咬伤,利小便,捣汁饮。2.《天宝本草》:利湿热,行水道,治筋骨疼痛。
3.《福建民间草药》:利尿解热。理酒疸,治蛇伤。
4.《陆川本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天泡疮,血瘙。
5.《四川中药志》:治各种疮毒及淋病。
【摘录】《中华本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