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味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
黄连、黄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
桂枝、川芎之辛
乌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
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
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
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
苦能燥即燥湿,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区别。
温性的苦燥药如苍术、厚朴,用于寒湿证,称为苦温燥湿;
寒性的苦燥药如黄连、黄柏,用于湿热证,称为苦寒燥湿。
苦能坚的提法源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以知母、黄柏等苦味药用治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等证为例,认为苦能坚阴,并以“泻火存阴”之理解释。“存阴”是间接作用,“泻火”是直接作用。苦能坚阴与苦能清泄直接相关。
坚厚脾胃:增进食欲,黄连、龙胆草。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