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清热药
一、概念:以清解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性大多寒凉,味多苦。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等。
二、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1.清热泻火药 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2.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证:
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
脾胃湿热之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等
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
膀胱湿热之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
黄芩、黄连、黄柏等
3.清热凉血药
主治血热证。
温病热入营血:可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种出血现象,舌质红绛。
内伤血热证:可见心烦,少寐,手足蜕皮,毛发脱落,月经先期量少,舌红少苔。
生地、玄参、丹皮、赤芍。
4.清热解毒药
主治各种热毒证,内脏热毒如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丹毒、痄腮等,其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均有治疗作用。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
5.清虚热药
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神疲倦怠等。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如青蒿、白薇等。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
辛、甘,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
清热泻火: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
滋阴润燥:肺燥咳嗽;阴虚劳嗽。肠燥便秘;胃热消渴。阴虚火旺,潮热盗汗,骨蒸潮热。
【配伍】
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两药相合,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清肺润燥——肺热燥咳;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毒,跌打肿痛。
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
注意:不宜与乌头同用。孕妇禁服。
栀子
泻火除烦: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清热利湿——特点: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应用:①黄疸(配茵陈),②血淋涩痛,③热淋。
凉血解毒——血热吐衄。
消肿止痛——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配伍】
栀子配淡豆豉:栀子苦寒,善清热泻火除烦;豆豉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夏枯草
清肝明目:
(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
清热生津止渴,泻火除烦:
①外感风热、温病初起之烦热口渴(配麦冬、天花粉);②肺痈咳吐脓血(配薏苡仁、冬瓜仁);③肺热咳嗽痰黄(配桑叶、菊花)。
止呕(特点:清胃热以止呕):胃热呕吐。配竹茹、生姜。
利尿:热淋涩痛。
竹叶与淡竹叶功效主治异同
相同点:二药同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通淋,用于热病烦渴、热淋尿痛等。
不同点:
(1)清热除烦以竹叶为优,为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的常用药;
(2)淡竹叶以利尿通淋为优,长于治疗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等。
决明子
清热明目: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润肠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谷精草、青葙子与密蒙花异同比较
相同点:三药同能明目退翳,治疗肝热目生翳障,视物昏花等。
同中之异:①青葙子苦寒,清肝火力强,长于治疗肝经实热目疾。②密蒙花味甘微寒,功兼滋养,治疗目疾,肝虚、肝实皆宜。③谷精草味辛能散,性凉清热,内生火邪、外感风热之目疾俱效。
不同点:①谷精草能疏散风热,治疗风热头痛等;②密蒙花养肝血以除虚热,治小儿疳热害目等。③青葙子又能平肝阳、降血压。
执业药师QQ群: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