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2014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辅导汇总
第二章 中医诊断基础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主要内容
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四诊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内容。是诊察疾病的方法,又称为“诊法”。
一、望诊
(一)望神
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1.得神
2.失神
3.假神
往往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
4.神乱
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二)望色
青、黄、赤、白、黑五色,既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又代表不同性质的病邪。
(三)望形
(四)望头面
(五)望体表
(六)望舌
舌与脏腑相关是舌诊的基础,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由于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于许多脏腑,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阳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他如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手少阴之筋入系舌本,等等。所以,脏腑的精气可上营于舌,脏腑的病变亦可从舌象变化反映出来,这就是望舌可以诊察内脏病理变化的依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前人还发现舌的一定部位与一定的脏腑相联系,并反映着相关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把舌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个部分,分属于心肺、脾胃、肾、肝胆等有关脏腑。这种以舌的分部来诊察脏腑病变的方法,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望舌质
(1)望舌色
紫舌:舌见紫色,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多系邪热炽盛,阴液两伤,血气壅滞不畅之征;淡紫或青紫
湿润,多因阴寒内盛,血脉瘀滞所致。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多为血瘀之征。
(2)望舌形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是阴血亏虚,舌体不充之象。瘦薄而色淡者,多是气血两虚;瘦薄而色红绛且干,
多是阴虚火旺、津液耗伤所致。
胖大舌:较正常舌体胖大,为胖大舌。有胖嫩与肿胀之分。若舌体胖嫩,色淡,多属脾肾阳虚、津液不化、水饮痰湿阻滞所致;如舌体肿胀满口,色深红,多是心脾热盛;若舌肿胖,色青紫而暗,多见于中毒。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沟,称为裂纹舌,多由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所致。若舌质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津伤,阴精亏损;舌色淡白而有裂纹,常是血虚不润的反映。其中正常人亦有裂纹舌者,在临床上无诊断意义。
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若舌质淡白而湿润,多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手,称为芒刺。若芒刺干燥,多属热邪亢盛,且热愈盛则芒刺愈多。根据
芒刺所生部位,可分辨邪热所在脏腑,如舌尖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有芒刺,多属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多属胃肠热盛。
(3)望舌态
主要是观察舌体运动的变化。
强硬:舌体强硬,运动不灵活,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致使语言謇涩,称为“舌强”。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痿软:舌体软弱,伸卷无力,转动不便,是为舌痿。多属气血虚极,阴液亏损,筋脉失养所致。若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颤动:舌体震颤不定,不能自主,称为舌体颤动。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吐弄:舌伸长,吐露出口外者为吐舌,舌时时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内,或舌舔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称为弄舌。两者都属心脾有热。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歪斜:舌体偏斜于一侧,称为歪斜。多是中风或中风之先兆。
短缩:舌体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多是危重证候的反映。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2.望舌苔
(1)望苔色
苔色主要有白、黄、灰、黑四种。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故察苔色可以推断疾病性质。
白苔:一般常见于表证、寒证。薄白苔,本是正常的舌苔。感受外邪,病犹在表,尚未传里的时候,舌苔往往不起明显
变化,而仍见薄白苔。所以苔薄白,在临证时可作为病邪在表而未入里的旁证。舌淡苔白,常见于里寒证。若舌上满布
白苔,有如白粉堆积在舌上,扪之不燥,为积粉苔,由于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常见于瘟疫,亦见于内痈。
黄苔:主热证、里证。黄苔,为热邪熏灼所致,故主热证。一般来讲,苔色越黄,反映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黄苔又主里证,故外感病,苔由白转黄者,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由于黄苔主热主里,因此黄苔又常与红绛舌并见。若舌淡胖嫩而见苔黄滑润者,则应考虑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灰色即浅黑色,常可发展为黑苔,故灰黑苔常同时并见。灰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若苔灰而润,则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而苔灰干燥,则多属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若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2)望苔质
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等变化。
厚薄: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也就是透过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体的为厚苔。
润燥:正常舌苔是润泽的,为津液上承之征。察舌苔的润燥,主要是了解津液变化的情况。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扪之
无津,称为燥苔,更甚者有粗糙刺手感觉的又称糙苔,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津伤或阴液亏耗的病证。但也有因阳气虚不能化津上润而苔反燥者。苔面有过多水分,扪之滑利而湿,称为滑苔,多是水湿内停之征。舌苔由燥转润,往往是热邪渐退或津液渐复之象,表示病情好转;若由润变燥,则表明津液已伤,热势加重,或邪从热化。
腻腐:腻苔,是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多见于湿浊、痰饮、食积等阳气被阴邪所抑的病变,如痰饮、湿温等病证。
腐苔,苔质颗粒较大,松软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刮之易脱,多由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常见于食积、痰浊等病。
剥落:苔的有无与消长变化,是正邪斗争互为消长的表现。若舌苔骤然退去,不再复生,以致舌,面光洁如镜,即为光
剥舌,又叫“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也属胃的气阴两伤之候。若花剥而兼有腻苔者,说明痰浊未化,正气已伤,病情较为复杂。
有根与无根:舌苔坚敛而着实,紧贴着舌面,刮之难去,舌与苔如同一体,犹如从舌里长出来的,即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而舌苔不着实,似浮涂在舌上,刮之即去,不像是从舌上生出来的,则为无根苔,又叫假苔。
3.舌诊的临床意义
(七)望排出物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