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闻诊
(一)听声音
1.语声
“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若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神
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是郑声,属于心气太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2.呼吸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喘有虚实之分。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若喘声低微息短,
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故。
3.咳嗽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
4.呃逆、嗳气声音变化的临床意义
呃逆,俗称“打呃”。 嗳气,又称噫气,俗名打嗝,多见于饱食后,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胃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气味
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的属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
的,多为热毒炽盛,瘀结成脓的肺痈。
三、问诊
(一)问寒热
寒热,即恶寒发热,是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恶寒是患者的主观感觉,凡患者感觉怕冷,甚则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若虽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缓解者,又称为畏寒。
1.恶寒发热 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的反映。由于外邪有风寒、
风热的不同,故又有恶寒重发热轻与恶寒轻发热重的不同。
2.但寒不热 在疾病过程中,患者惟感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阳气虚于内,阳虚则寒,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
见面色苍白、肢冷路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
“阴盛则寒”。
3.但热不寒 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
(1)壮热
(2)潮热
①阴虚潮热
②湿温潮热
③阳明潮热
(3)长期低热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为邪气虽不太盛,正气确也不强,邪气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气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争的表现。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之类;又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2.自汗
3.盗汗
4.绝汗
5.战汗
此外,还有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汗出仅限于头部的头汗。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如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涵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还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的半侧身体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还有阴经郁热熏蒸所致的手足心汗出,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的独见于心胸部多汗等。临床上除应辨别以上各种汗症外,还应注意辨别冷汗与热汗。冷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特点及临床意义
2.不同部位疼痛的临床意义
(四)问饮食口味
(五)问二便
(六)问睡眠
(七)问耳目
(八)问经带
四、切诊
(一)脉诊
1.脉诊的部位和寸口脉分候脏腑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分寸、关、尺三部。
2.平脉的特点及变异
脉学中认为,平脉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胃气),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
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的气象。
3.病脉与主病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虚脉
(6)实脉
(7)滑脉
(8)涩脉
(9)细脉(又称小脉)
(10)洪脉
(11)弦脉
(12)代脉
4.相兼脉与主病
(二)按诊
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按脘腹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
相关推荐: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