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窍的概念
官窍,泛指器官和孔窍。本节所述的官窍是五官和九窍的统。官指舌、鼻、口、目、耳等五个器官,简称五官。五官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灵枢·五阅五使》)。除五官之外,咽喉也属于官之范畴。“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阳窍有七,一般称七窍,是头面部(眼二、耳二、鼻孔二和口)七个窍的合称。头面部的七窍,又称上窍、清窍、阳窍。人体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故曰:“清阳出上窍”。阴窍有二,指前后二阴(前阴尿道口和后阴肛门)。二阴,又称下窍,人体气化产物如尿便,皆从二阴排出,故称“浊阴出下窍”。头部七窍及前后二阴谓之“九窍”,“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五脏的精气分别通于七窍。五脏有病,往往从七窍变化中反映出来。“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灵枢,脉度》)。肾又开窍于二阴。故日:“人之九窍,阳七、阴二,皆五脏主之”(《古今医彻》)。每一官窍不仅与其相应的脏腑有着特定的联系,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关系,体现出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如,目虽为肝之窍,但又与心、肺、脾、肾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目又分属于五脏。这种官窍与脏腑相关的理论,在眼科、耳鼻喉科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耳针疗法、眼针疗法、鼻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血液循行的过程
中医学认为,血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至五脏,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血脉营卫,周流不息,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灵枢·痈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血液在循行过程中,不但为各组织器官提供丰富的养料,同时又将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分别运输到有关器官而排出体外。因此血液的运行主要起着运输机体内各种物质的作用。
心、血、脉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密闭的系统。其中,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故曰:“络与经,皆有血也”(《医学真传》)。
血液的正常循行,必须依靠于气的推动、温煦和固摄作用。故曰:“盖气,·血之冲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仁斋直指方》)。气为阳,血为阴,气血冲和,阴平阳秘,机体内外环境相对稳定,血液方能正常地不断循环流动,在人体内担负着运输、调节、防御等机能。但阴与阳,则阳主阴从;气与血,则气主血辅。所以,阴阳平衡,气血和谐,阳、气为主,阴、血为辅,则是血液循行的必要条件。
血液运行的方向,分为离心和向心两个方面。离心方面是指从心脏发出,经过经脉到络脉,反复分支,脉管逐渐变小(孙络),最后流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向心方面是指血液在各部组织内经过利用后,带着废物由孙络到络脉,由络脉逐渐汇合到经脉,最后返回心脏。“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为血,血流于经脉而归于肺,肺朝百脉而血运于诸经。血液自经而脏,由脏而经,向心与离心而循环不息。所谓“心脏舒出紫血之浊气,输入赤血之清血。赤血即受肺吸人清气生气,由心运行脉管,滋养周身之精血也;紫血即受脏腑经脉浊气毒气改变之血,由回血管复运于肺内,待呼出浊气,得吸人之清气,则紫血复变为赤血,仍流布周身之内,以养生命。人身之血脉运行,周而复始也”(《医易一理》)。
关注"执业药师"官方微信成绩查询、保过课程、报名信息!
执业药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搜索公众微信号"566执业药师"
执业药师QQ群: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