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方炮制/临方制剂加工
中药临方炮制 |
中药饮片应当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药监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
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 | |
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根据临床用药需要,医疗机构可以凭本医疗机构医师的处方对中药饮片进行再加工 | |
解决用量极少且品种或规格市场无供应的饮片需求问题、缺味或以生代制的调剂问题 | |
临方制剂加工 |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必须有相关部门审批,获得文号或备案后才能给患者使用;但是受患者委托,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制品则不受此限制 |
开展中药临方制剂加工服务的单位,应有符合相应规定的制剂场所和与加工剂型相匹配的制剂设备 | |
制剂加工人员应熟练掌握传统中药制剂制作技能,每年接受系统培训 | |
对临方制剂加工从审方、调配、剂型加工乃至包装检查、发放等全过程,应建立追溯机制和质量监管体系,并对其加工的药物质量负责,确保安全 |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合理应用基本原则 |
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给药;口服>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滴注 | |
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 ||
不超剂量、不过快滴注和不长期连续用药 | ||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 | ||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 ||
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的患者应慎重使用。长期使用者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 ||
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 | ||
不合理使用例举 |
药证不符 |
患者证属痰浊蒙蔽兼有瘀血之胸痹,用生脉注射液则助温生痰,致症状加重,宜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 |
鱼腥草注射液性凉,适用于热证,但不适于寒性病证 | ||
川芎嗪注射液对于心血瘀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疗效较佳 | ||
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如参麦、黄芪等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
超功能主治用药 |
穿琥宁注射液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能治疗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 | |
给药途径或方式不当 |
野木瓜注射液给药途径和方式为“肌内注射”,作腰椎束旁痛点封闭注射时可能造成胸闷、心悸、全身麻木等不良反应 | |
超剂量使用 |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药品说明书,其单次用量为200mg,用量过大则易造成不良反应 | |
溶媒选用不当 |
参麦注射液一次20~10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与0. 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产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 |
溶媒用量不足或药物浓度过高 |
艾迪注射液应使用0. 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400~450ml配制稀释溶剂 | |
临床给药过程中药品浓度过大或给药速度过快,均可能导致头晕、疼痛、刺激性皮炎等不良反应 | ||
配伍禁忌 |
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间羟胺、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 | |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立即出现浑浊,有时有絮状沉淀,有时析出结晶等 | ||
复方丹参注射液加人低分子葡萄糖酐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较易引起过敏反应 | ||
配制不规范 |
黄芪注射液宜用5% ~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使用,不宜在同一容器中与其他药物混用 | |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 | ||
双黄连等粉针剂,需首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适宜溶媒稀释使用 |
中药药学服务模式
宗旨 |
药师向公众提供与用药相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
重点人群 |
用药周期长的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或终生用药者 |
病情和用药复杂,患有多种疾病,需同时合并应用多种药品者 | |
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小儿、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血液透析者,听障、视障人士以及特殊职业者如驾驶员等 | |
用药效果不佳,需要重新选择药品或调整用药方案、剂量、方法 | |
用药后易出现明显的药品不良反应者 | |
应用特殊剂型、特殊给药途径者 | |
服务模式转变 |
药学服务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 |
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 | |
服务内容 |
中药处方调剂、中药处方点评、用药咨询、中药医嘱审核、参与临床查房、开展药学查房、开展药学监护、参与临床会诊、患者用药教育、健康宣教、个体化药学服务及用药安全性检测等 |
服务新进展 |
药物重整,开展中药药物警戒工作,中药的临方炮制研究,中药知识科普与药学信息服务 |
要求 |
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
肺胀、心悸的证型、症状
1、肺胀
肺胀是由于其他肺病如咳嗽、喘促等反复发作后,使得气道不畅、肺气胀满,导致人胸闷、咳痰、喘息上气等临床表现。
若以因果论,则咳嗽、喘证等肺病为前因,肺胀为后果。
肺胀可参考的西医学疾病有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证型 |
症状 |
用药 | |
痰浊阻肺 |
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息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 |
中成药 |
苏子降气丸、理气定喘丸 | ||
痰热郁肺 |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咳,烦躁,口渴欲饮,尿赤,大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
方剂 |
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
中成药 |
止咳平喘糖浆、清肺消炎丸 | ||
肺肾气虚 |
胸部膨满,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痰白如沫,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腰膝酸软,或尿有余沥。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无力,或结、代 |
方剂 |
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
中成药 |
参茸黑锡丸、百令胶囊 |
2、心悸
心悸是指时常感觉不安、心中悸动、不能自主的疾病,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等。
心悸可参考的西医学疾病有心律失常以及各种心脏病。
证型 |
症状 |
用药 | |
心脾两虚 |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息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
方剂 |
归脾汤 |
中成药 |
人参归脾丸、复方扶芳藤合剂、益气养血口服液、消疲灵颗粒 | ||
阴虚火旺 |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
方剂 |
天王补心丹 |
中成药 |
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片、宁神补心片、安神补心丸 | ||
心阳不振 |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
方剂 |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
中成药 |
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芪苈强心胶囊 | ||
瘀阻心脉 |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
方剂 |
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中成药 |
血府逐瘀口服液、七叶神安片、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 |
中药饮片的合理应用
1、中药与中药复方配伍
七情配伍 |
协同增效,如相须配伍中,金银花配连翘;相使配伍中,枸杞子配菊花 | |
拮抗减效,如生姜温胃止呕,黄芩可削弱生姜的温胃作用,即生姜恶黄苓 | ||
减毒副作用,如相畏、相杀:半夏畏生姜,或生姜杀半夏 | ||
相互作用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如相反 | ||
“十八反”“十九畏”可同用例子 |
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 | |
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 | ||
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 | ||
十香返魂丹是将丁香、郁金同用 | ||
大活络丹中乌头与犀角同用 | ||
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须避免盲目配合应用 | ||
气味配伍 |
四气配伍 |
药性相同增效。四逆汤中,干姜可增强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
药性相反用于寒热错杂病症,或相反相成,制性存用,降低毒副作用。左金丸中,黄连少佐辛热之吴茱萸,吴茱萸反佐以制黄连苦寒 | ||
五味配伍 |
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起辛甘发散、辛甘扶阳和辛甘化阳的功效 | |
气味配伍 | ||
升降浮沉配伍 |
升降肺气、升阳泻火、开上通下、逆流挽舟、釜底抽薪、引火归原、介类潜阳、重镇摄纳等 | |
归经配伍 |
运用引经报使的方法,使药效更加集中于某一经络、某一脏腑、某一病情上 | |
复方配伍 |
复方中药物用量依君臣佐使而递减;复方中各药物的用量相等;复方中主药用量小于其他药物用量 |
2、不同炮制品的正确应用
炮制品应用 |
当归 |
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调经,润肠通便,常用于血虚证、血虚便秘、痈疽疮疡等 |
酒当归善活血调经,用于血瘀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 | ||
当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多用于崩中漏下,月经过多,血虚出血 | ||
紫苏子 |
生用多用于兼有肠燥便秘的痰壅气逆之咳喘 | |
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咳喘 | ||
大蓟 |
生大蓟凉血止血,化瘀消肿,常用于热淋,痈肿疮毒等热邪偏盛的出血证 | |
大蓟炭凉性减弱,收敛止血作用增强,常用于吐血、呕血、咯血等症 | ||
干姜 |
干姜对中焦寒邪胜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尤为适宜,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等 | |
姜炭功专止血温经;味苦涩,固涩止血作用较强,临床多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 | ||
枳壳 |
生品较峻烈,偏于行气宽中除胀,用于气实壅满所致之脘腹胀痛或胁肋胀痛,瘀滞疼痛,及子宫下垂,脱肛,胃下垂 | |
麸炒后烈性缓和,偏于理气健胃消食,多用于宿食停滞,呃逆暧气,风疹瘙痒 | ||
大黄 |
生大黄泻下力强,攻下者宜生用,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 |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 ||
熟大黄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 ||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多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证 | ||
白芍 |
生白芍擅长养血敛阴,平抑肝阳,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头痛眩晕以及自汗、盗汗等 | |
炒白芍以养血和营,敛阴止汗为主,用于血虚萎黄,腹痛,四肢挛痛,自汗盗汗等 | ||
酒白芍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用于肝郁血虚,胁痛腹痛,月经不调,四肢挛痛 | ||
香附 |
生香附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常用于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膈痞闷痛经等 | |
醋炙香附疏肝止痛,消积化滞,用于伤食腹痛,血中气滞,寒凝气滞,胃脘疼痛等 | ||
甘草 |
生甘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黄,咽喉肿痛,痈疽疮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 | |
蜜炙甘草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主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 | ||
苦杏仁 |
生品有小毒,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咳嗽气喘,肠燥便秘 | |
燀苦杏仁可除去非药用部位,提高药效,作用与生苦杏仁相同 | ||
炒苦杏仁长于温肺散寒,多用于肺寒咳喘,久患肺喘 |
常见中药品种不良反应
中药或中成药 |
不良反应 |
何首乌 |
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等)、黄疸(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轻、中度肝损伤 |
仙灵骨葆胶囊 |
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具体症状有恶心、呕吐、皮疹、瘙痒、腹痛、腹泻、腹胀、心悸、胸闷、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害 |
感冒通片 |
上消化道出血、鼻衄、血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瘀斑、过敏反应等 |
鱼腥草注射液 |
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面色青紫,面部出现皮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
葛根素注射液 |
皮疹、过敏(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腰痛、腹痛、黄疸和尿色改变(严重者呈酱油色),急性血管内溶血 |
莪术油注射液 |
过敏样反应、皮疹、呼吸困难 |
细辛脑注射液 |
全身性损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喉头水肿等;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绀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面部水肿 |
不良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发生机制
中药或中成药 |
不良反应 |
何首乌 |
全身乏力、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厌油等)、黄疸(尿黄、目黄、皮肤黄染等)、胆红素及转氨酶升高、轻、中度肝损伤 |
仙灵骨葆胶囊 |
胃肠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具体症状有恶心、呕吐、皮疹、瘙痒、腹痛、腹泻、腹胀、心悸、胸闷、肝功能异常、肝细胞损害 |
感冒通片 |
上消化道出血、鼻衄、血尿、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瘀斑、过敏反应等 |
鱼腥草注射液 |
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面色青紫,面部出现皮疹,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
葛根素注射液 |
皮疹、过敏(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腰痛、腹痛、黄疸和尿色改变(严重者呈酱油色),急性血管内溶血 |
莪术油注射液 |
过敏样反应、皮疹、呼吸困难 |
细辛脑注射液 |
全身性损害,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呼吸系统损害,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喉头水肿等;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绀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表现为面部水肿 |
中药药物警戒
中药药物警戒 |
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错误、不合格药品、缺乏药物有效性的报告、因缺乏充分依据而不被认可的超适应证用药、急慢性药物中毒的病例报告、药物致死率评价、药物的滥用与误用、药物之间及药物和食品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 |
草药、传统药物、辅助用药、生物制品血液制品、医疗器械及疫苗 | ||
不良反应 |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合格中药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 |
传统中医药对药物安全性的认识 |
毒性分级 |
上、中、下三品;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微有小毒 |
配伍禁忌 |
勿用相恶相反;“十八反”、“十九畏” | |
妊娠禁忌 |
《妊娠用药禁忌歌》,妊娠禁忌中药 | |
中毒解救 |
“半夏毒,用生姜汁,煮干姜汁并解之” | |
用药剂量与疗程 |
毒性中药,提出应从小剂量开始尝试,逐渐加量,同时应注意中病即止,避免长期大量服用 | |
现代中医药对药物安全性的认识 |
沿袭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毒性分级、配伍禁忌、妊娠禁忌、中毒解救、用药剂量与疗程思想 |
病理产物性病因
结石 |
定义 |
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 |
形成原因 |
饮食不当 |
饮食偏嗜,喜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蕴生湿热,内结于胆,久则可形成胆结石 | |
湿热下注,蕴结于下焦,导致肾的气化失司,日久可形成肾结石或膀胱结石 | |||
空腹食入过多的未熟柿子、黑枣等,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形成胃结石 | |||
某些地域的水质中含有过量的矿物及杂质等,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 |||
情志内伤 |
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可导致胆气不达,胆汁郁结,排泄受阻,日久也可形成胆结石 | ||
服药不当 |
长期过量服用某些药物,致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药物代谢产物沉积于局部,是形成肾或膀胱结石的原因之一 | ||
体质差异 |
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因素引起的体质差异,导致对某些物质的代谢异常,从而易于在体内形成结石 | ||
致病特点 |
多发于肝、胆、肾、膀胱等脏腑 | ||
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 |||
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 |||
毒邪 |
定义 |
泛指一切强烈、严重损害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致病因素 | |
形成原因 |
外来之毒 |
来源于自然界,多为天时不正之气所感,如大风苛毒、疠毒、疫毒、梅毒、虫毒、瘴毒等 | |
内生之毒 |
来源于饮食失宜、七情内伤、痰饮瘀血,治疗不当等;如食毒、药毒、瘤毒、伏毒(邪伏化郁而成毒)、胎毒等 | ||
致病特点 |
毒性强烈,损脏伤形;毒邪致病,多发病较急,传变较快,扰及神明,病势危重 | ||
致病广泛,复杂多变;毒邪致病,常兼夹其他病邪,侵犯部位广泛,外至形体、经络、官窍,内至脏腑,涉及多脏腑、多部位发病 | |||
症状秽浊,顽固难愈;毒邪致病,郁积日久,可见皮肤、黏膜等的黏液、糜烂、溃疡、腐败等秽浊不清的症状表现 | |||
药邪 |
定义 |
因药物炮制或使用不当而引起发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 |
形成原因 |
用药过量 |
药物用量过大,特别是有毒药物用量过大,易于中毒 | |
炮制不当 |
对毒性药物炮制不规范,服用后则易致中毒 | ||
配伍不当 |
部分药物配伍使用时会产生毒性或使毒性增加 | ||
用法不当 |
某些药物在使用上有着特殊要求和禁忌;若使用不当或违反有关禁忌,也可致不良反应或变生他疾 | ||
致病特点 |
中毒;误服或过量服用有毒药物则易致中毒 | ||
加重病情,变生他疾;不仅可使原有的病情加重,还可引起新的病变发生 |
相关推荐:
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 万题库 ※ 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