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8 页:参考答案 |
2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当人体肾脏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能力增加(肾炎)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时,蛋白质进入尿液中,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便会出现蛋白尿。故A错误。
生理性尿蛋白:由剧烈运动、发热、低温刺激、精神紧张导致,或妊娠期妇女也会有轻微蛋白尿。故B错误。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不仅取决于血糖水平,还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葡萄糖速度、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速度和尿流量。故D错误。
正常人24小时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极微,应用一般定性方法常检测不出。故E错误。
C.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的尿蛋白含量和尿葡萄糖含量都极微,是正确的。
2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尿液中如混合有0.1%以上血液时,肉眼可观察到血尿,血液量在0.1%以下时,仅能通过潜血反应发现。尿液隐血(BLD)反映尿液中存在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正常人尿液中不能测出。
2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的药物。阿司匹林(E)、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都可能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备选答案A、B、C、D均可能导致尿肌红蛋白阳性,不是正确答案。
2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阿司匹林、磺胺药、伯氨喹、硝基呋喃类、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吲哚美辛、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秋水仙碱、吡罗昔康等药物可导致尿血红蛋白阳性。
3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尿中白细胞增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女性白带混入尿液时,也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另由药品所致的过敏反应,尿中会出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
3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尿沉渣管型异常尚可见于应用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顺铂等药物所致。
32、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尿沉渣管型和尿沉渣结晶都是尿液检查的项目:
A.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B.常见的尿沉渣管型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等;
C.尿沉渣中的无机物沉渣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
E.尿沉渣结晶检测结果中,一般常见结晶的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A.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B.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C.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D.酪氨酸——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E.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34、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糖尿病尚未控制或未曾治疗,持续出现酮尿提示有酮症酸中毒,尿液中排出大量酮体,常早于血液中酮体的升高。严重糖尿病酮症时,尿液中酮体可达6g/24h。
35、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是体内脂肪酸氧化的中间产物;
酮体在肝脏产生,在血液中循环,在其他组织中氧化生成CO2和H2O,但在正常人体中极少有酮体。当糖供应不足和组织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降低时,脂肪氧化加强。
如酮体产生的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则血液中酮体增加出现酮血症。
尿肌酐是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脱水缩合物。由于肌酸经非酶促反应脱水生成后绝大部分由肾小球滤出,肾小管不重吸收,排泌至尿液中,人体每日的肌酐排出量较为恒定。
3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A.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的产物;
B.人体尿酸主要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
D.尿酸增高的影响因素有疾病、核蛋白代谢增强、生理性、用药;
E.尿酸具有酸性,主要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排出。
37、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葡萄糖苷水解,产生糊精、麦芽糖或葡萄糖,主要由胰腺分泌,称为胰淀粉酶;另一种由唾液腺分泌,称为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对食物中多糖化合物的消化起重要作用,很容易从肾脏排出。
【正常参考区间】0~1200U/L,80~300苏氏单位/小时
临床意义
1.尿淀粉酶增高
(1)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胰腺癌、胰腺囊肿、胰腺导管阻塞、急性胆囊炎、胃溃疡、腮腺炎等。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长。
(2)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尿淀粉酶上升。如患者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液淀粉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2.尿淀粉酶减少: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严重烧伤、糖尿病等。
38、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各选项依次为:稀糊状或水样粪便、黏液便、米泔水样便、脓血便、乳凝块便。
3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A.霍乱——米泔水样便
B.慢性菌痢——胨状便
C.小肠炎症——黏液便
D.下消化道出血——鲜血便
E.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
4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柏油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
4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粪隐血: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
在病理情况下,粪隐血可见于:
(1)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2)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3)其他疾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热、钩虫病等;
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但在测定中应结合粪胆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实验及血胆红素等,以有效鉴别、诊断黄疸的性质。
4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真菌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4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所以,A选项错误;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旧称谷丙转氨酶(GPT),与AST都可反应肝细胞的损伤程度。所以,B选项错误;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体液如血浆、胆汁、脑脊液、唾液中。所以,C选项错误;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所以,D选项正确;
正常人的ALT应小于等于40U/L。所以,E选项错误。
所以,此题答案为D。
4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速率法成人<40U/L。
45、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P)同样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催化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间氨基转移反应,旧称谷草转氨酶(GST)。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上升。
临床意义: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心肌梗死 心梗时AST活力最高,在发病后6~8h后AST开始上升,18~24h后达高峰。但单纯心绞痛时,AST正常。
(2)肝脏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ALT,AST/ALT比值<1;如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AST上升的幅度高于ALT,故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3)其他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病、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4)用药 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ALT类同。
4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GOP)同样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催化L-天门冬氨酸与α-酮戊二酸间氨基转移反应,旧称谷草转氨酶(GST)。
4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用药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4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
(1)肝胆疾病 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结石、胰头癌、急性或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肝外阻塞。
(2)骨骼疾病 骨损伤、骨疾病、变形性骨炎症(Paget病),使成骨细胞内有高度的ALP释放入血,如纤维骨炎、骨折恢复期、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不全等,因为ALP生成亢进,血清ALP或活性升高。
(3)药物 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的不良反应,可导致ALP升高。
49、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正常参考范围】
总蛋白(TP) 双缩脲法:新生儿46~70g/L,成人60~80g/L
白蛋白 溴甲酚氯法:新生儿28~44g/L,成人35~55g/L
球蛋白 20~30g/ L
A/G比值 1.5~2.5:1
5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B:白蛋白为D非急性时相蛋白;
C:增高主要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
D:A/G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E:A/G比值 1.5~2.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