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一、A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小板数减低 ①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功能损伤(再障、贫血、急性白血病)、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风疹、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以及母亲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导致婴儿血小板减少症等。②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免疫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变态反应,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体外循环及脾功能亢进等;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④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⑤药物中毒或过敏引起,如氯霉素、甲砜霉素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阿司匹林、阿加曲班,抗凝血药肝素钠、依诺肝素、磺达肝癸钠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应用某些抗肿瘤药、抗生素、磺胺类药、细胞毒性药亦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错误选项分析:
A.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的沉降距离。
B.红细胞沉降率生理性增快:见于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至分娩后3周内)。
C.一般说来,除一些生理性因素外,凡体内有感染或坏死组织的情况,血沉就可加快,提示有病变的存在。
D.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红细胞沉降率参考范围: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通常考题中否定性的题干,如有“不准确”“不是”等否定词出现的时候,考生要特别注意,避免思维定式产生的答题错误。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细胞,白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应用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等。也可表明是患者受到某些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等表明受到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而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是白细胞增多的生理性原因。
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A、B、C、D均为导致淋巴细胞增多的因素。
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细胞成人0.01~0.05(1%~5%);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7、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病毒及立克次体增多程度则与病原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②中毒: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
8、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淋巴细胞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或接触放射线等。此外,发生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9、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药物 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5)恶性肿瘤 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6)传染病 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
10、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 ×1012/L
婴儿:(5.2-7.0) ×1012 /L
儿童:(4.2-5.2) ×1012/L
成人 男:(4.0-5.5) ×1012/L
女:(3.5-5.0) ×1012/L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成人末梢血(4.0~10.0)×109/L
成人静脉血(3.5~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6个月~2岁婴幼儿(11.0~12.0)×109/L
1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珠蛋白和亚血红素组成。在正常情况下,血中血红蛋白的成分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体内的作用主要为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携带氧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携带二氧化碳的称为还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可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症和血液系统疾病。
【正常参考区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1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用药应用对氨基水杨酸钠、伯氨喹、维生素K、硝酸甘油等会使血红蛋白量增多。
13、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血红蛋白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1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红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15、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每个巨核细胞可以产生2000~3000个血小板,生存期为8~11天。故A、C错误。
血小板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故B错误。
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一般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居民略高。静脉血平均值较周围血稍高。故D错误。
当毛细血管壁受损时,血小板黏附于损伤部位,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功能参与初期止血过程,在伤口处形成白色血栓而止血。故E正确。
16、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原因如下:
(1)过敏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过敏性肺炎等。
(2)皮肤病与寄生虫病 牛皮癣、湿疹、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肺吸虫病、钩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3)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4)药物 应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哌酮等抗生素等。
(5)恶性肿瘤 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6)传染病 猩红热。
(7)其他 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等。
17、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区间】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0.50~0.70(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6(1%~6%)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1%~5%);儿童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18、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加: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百分率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各种球菌感染最为明显。病毒及立克次体增多程度则与病原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年龄和机体反应性有关。②中毒: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汞中毒、铅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④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等;⑤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
19、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尿沉渣管型和尿沉渣结晶都是尿液检查的项目:
A.尿沉渣管型是尿液中的蛋白在肾小管内聚集而成,尿液中出现管型是肾实质性病变的证据;
B.常见的尿沉渣管型有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脂肪管型和细菌管型等;
C.尿沉渣中的无机物沉渣主要为结晶体,多来自食物和盐类代谢的结果
E.尿沉渣结晶检测结果中,一般常见结晶的临床意义不大,而有些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A.草酸盐结晶——提示严重的慢性肾病,或乙二醇、甲氧氟烷中毒
B.尿酸盐结晶——常见于痛风
C.磷酸盐结晶——常见于pH碱性的感染尿液
D.酪氨酸——常见于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尿液中
E.胆红素结晶——见于黄疸、急性肝萎缩、肝癌、肝硬化、磷中毒等患者的尿液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