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1.★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乃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2.水体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DDT、六六六)和其他(油船事故等)。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时,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有机物↑、溶解氧↓、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之。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淡水湖泊的重要污染类型。由于占优势的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红色、绿色、蓝色等,这情况出现在淡水中时称水华,发生在海湾时叫赤潮。发生在地下水成肥水。
3.水体污染物:
①物理性污染物: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物:无机物(重金属、氮、磷、酸、碱等);有机物(苯、苯酚、有机磷农等)。
③生物性污染物(病原体、藻类等)
四.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
1.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反映的是地表水前期的污染状况。如有机氯农药很多地区出现地下水高于地表水的情况。
2.★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是指水体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下,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水质最终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废水进入水体后,污染与自净过程几乎同步进行,排污口以污染为主,下游水域自净↑污染↓,轻度污染的下游以自净过程为主。
①水体自净的机制(初始阶段以物化为主,后期以生物净化为主)
a物理净化:通过混合、稀释、沉降、挥发、逸散等改变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不减少污染物的绝对量,但很大程度上帮助化学、生物净化过程的进行。可造成二次污染。
b化学净化:由于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与水中成分发生化学作用,致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毒性消失的现象。包括分解与化合、酸碱中和作用和氧化还原作用、光氧化反应等等。
c生物净化:生物通过它们的代谢作用分解水中污染物,使其数量减少,直至消失。此作用在地表水自净作用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活跃,是水体的主要净化途径。。
★氧垂曲线的意义:Cp点为溶解氧的最低点,在此点之前,耗氧作用大于复氧作用,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水质逐渐恶化。Cp点以后,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溶解氧逐渐恢复,水质逐渐好转。Cp点溶解氧含量大于地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数值(4mg/L),表明废水中耗氧有机物的排放未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反之则水质严重恶化、变黑发臭
★水体的复氧过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溶解氧的同时,空气中的氧可通过水面不断溶解补充到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也补充到水体称水体的复氧过程。
五.水体污染的危害(*)
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①水体病原生物污染的危害: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原虫性疾病。
②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影响水的感官性状, 水质出现异臭异味;水中DO 急剧下降,鱼贝类缺氧死亡;藻类能产生麻痹性毒素、神经性毒素并在贝类体内富集,食用贝类可发生中毒;有的藻类毒素具有致癌性 , ★微囊藻毒素( MC ) 是已发现的最强的肝癌促进剂。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xz)
①汞:来源于工业企业、含汞农药、使用口腔医院污水等。
水俣病: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②酚:细胞原浆毒物,低(高)浓度时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③多氯联苯PCBs:由一些氯置换联苯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的化合物。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绝缘性、低可燃性、低电导率。因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被认为是一类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
危害: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蓄积人体脂肪组织急性中毒表现(米糠油事件):皮肤损害(色素沉着、氯痤疮);肝脏损害动物实验具有致癌性、为人类可能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雌激素样作用, 致生殖和发育障碍
④邻苯二甲酸酯PAEs:有较高的生物富集性,是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
3.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①☆热污染:主要来自发电厂的冷却水。
危害:水中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有毒物毒性增加;水温增高, DO下降, 影响鱼类生长;
改变可改变水域中原生鱼种;水温增加, 使藻类繁殖增加, 加速富营养化。
②放射性污染 :水中放射性物质可通过水生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进入人体。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