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并发症
(1)坠积性肺炎:多见于长期卧床患者,尤其年老、体弱和伴有慢性病者。
(2)压疮:长期卧床的截瘫和严重创伤骨折患者,骨突部位长时间受压造成血液供应障碍,易形成压疮。常见部位有骶骨部、髋部、足跟部。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骨盆骨折或下肢骨折,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创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
(4)感染:污染重或软组织损伤重的开放性骨折,处理不当可能发生感染,可致化脓性骨髓炎。
(5)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及关节附近的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血肿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多见于肘关节,如肱骨髁上骨折反复暴力复位、牵拉所致。
(6)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未准确复位,愈合后造成关节面不平整,长期磨损可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体征。
(7)关节僵硬:是骨折和关节损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8)急性骨萎缩:即损伤所致关节附近的痛性骨质疏松,亦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骨营养不良。典型症状是疼痛和血管舒缩紊乱。好发于手、足骨折后。
(9)缺血性骨坏死:常见的有腕舟骨骨折后近折段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0)缺血性肌挛缩:是骨折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处理不当的严重后果。典型畸形是爪形手和爪形足。
失眠的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苯二氮类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提到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唑吡坦可作为原发性失眠的首选药物。长期、顽固性失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临床治疗失眠的目标为:
(1)缓解症状: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总睡眠时间;
(2)保持正常睡眠结构;
(3)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苯二氮类: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主要特征有:
(1)非选择性拮抗C-氨基丁酸苯二氮(GABA-BZDA)复合受体,具有镇静、肌松和抗惊厥的三重作用;
(2)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
(3)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明确,包括:日间困倦、认知和精神运动损害、失眠反弹及戒断综合征;
(4)长期大量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二)非苯二氮类催眠药物: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药物,其主要特征有:
(1)由于选择性拮抗GABA-BZDA复合受体,故仅有催眠而无镇静、肌松和抗惊厥作用;
(2)不影响健康者的正常睡眠结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结构;
(3)治疗剂量内唑吡坦和佐匹克隆一般不产生失眠反弹和戒断综合征。
(三)特殊药物:
包括抗抑郁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由于这类药物会产生明显和普遍的副作用,不推荐用于失眠患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