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不同的健康观
一、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有关健康与疾病概念始终是医学模式的核心表现和争论焦点,除健康与疾病相对论观点外,近年来还衍生出了亚健康、亚临床疾病等概念。
(一)健康与疾病相对的概念
所有生物体都会有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死亡的过程。
因此,可以把健康与疾病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或是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在疾病-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地方占有一个位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变化着。
(二)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认定亚健康状态的范畴相当广泛,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应感觉,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确诊是哪种病症,均可概括在其中。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尤其是精神及心理医学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群数量是相当多的。衰老、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均属于“亚健康”状态范畴。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脏器功能下降,患者仅感到身体或精神上的不适。如疲乏无力、精神不安、头痛、胸闷、失眠、饮食欠佳等,但经各种仪器和化验检查都没有什么阳性结果。
(三)亚临床疾病
亚临床疾病是健康观的另一概念,又称“无症状疾病”。认为疾病是改变了条件的生命现象过程。疾病过程中不仅有机体受损害、发生紊乱的病理表现,而且还有防御、适应、代偿生理性反应,这类病理性反应和生理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难人为进行分割的进程和结局。
“亚临床疾病”与“亚健康状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临床症状、体征,但存在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检测证据。如“无症状性缺血性心脏病”可以无临床症状,但有心电图改变等诊断依据。
二、不同的健康观
(一)传统健康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疾病与健康是相互排斥的,健康等于无病,无病等于健康。如果确定一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只要识别出其中的病人,余下的就是健康人。这是一种剩余模式的思维方法。它有许多不足之处,有人提出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没有疾病但并非健康的状态。
(二)现代健康观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的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对健康的这一定义,兼顾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认为这是积极的健康观。
1.躯体健康
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躯体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体通常不断地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以适应和保持与环境中不利因素之间的平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躯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完好状态,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
(1)正确认识自我;
(2)正确认识环境:指个人要对过去的、现在的以及将要发生的一切事件和事物有客观的和一分为二的认识;
(3)及时适应环境:指使自己的心理与环境相协调和平衡的过程,要求人们主动地控制自我、改造环境与适应环境。
3.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是指人们进行社会参与时的完好状态,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1)每个人的能力应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
(2)作为健康人应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
(3)每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