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病学学科特点:①群体的特征;②对比的特征;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社会心理的特征;⑤预防为主的特征;⑥发展的特征。
2.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
(1)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
(2)任务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找出原因-分析性,提供措施-实验性),
(3)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三大要素(原理、方法和应用)。
3.几种常用率
(1)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某病新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K,式中:K=100%,1000‰,10 000/万,100 000/10万…
罹患率: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2)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3)死亡率:指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比例。
(4)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全部患者的比例。
4.效果评价指标
(1)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2)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
(3)抗体阳性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查总人数×100%
5.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时间分布(疾病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的变化)、地区分布(不同地区的差别)、人群分布(人群的特征)。
6.流行强度
(1)散发:指疾病在一定时间发病数不多呈零星散在的发生,在时间和地点上均无明显的联系。
(2)暴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常同时出现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
(3)流行: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流行出现时各病例之间呈现明显的时间和空间联系。
(4)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7.四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大小一般是: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8.现况研究又称为横断面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线索和病因学假说。
生态学研究是以群体而不是个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如国家、城市、学校等),这是该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9.灵敏度和假阴性率
(1)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灵敏度=A/(A+C)×100%
(2)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阴性的百分比。它反映的是筛检试验漏诊病人的情况。
假阴性率= C/(A+C)×100%
(3)灵敏度=1-假阴性率。即灵敏度越高,假阴性率越低
10.比值比(OR):
(1)概念: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
(2)OR含义指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①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增加,暴露与疾病之间为“正”关联;
②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因暴露而减少,暴露与疾病之间为“负”关联。
(3)OR值计算
不匹配资料的OR值计算公式为:OR=ad/bc;
匹配资料的OR值计算公式为:OR=c/b
11.暴露人年:用平均人数乘以观察年数得到总人年数,平均人数一般取相邻两年的年初人口的平均数或年中人口数。
12.标化死亡比(SMR):观察人群实际死亡人数与标准人口预期死亡人数之比。
13.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RR表明暴露组发病(死亡)的危险是对照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计算公式:RR=Ie/Io
式中,Ie代表暴露组发病率,Io代表非暴露组的发病率,It代表全人群的发病率。
14.归因危险度(AR)又称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计算公式:AR=Ie-Io。
1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该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AR%=(Ie-Io)/Ie×100%。
16.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该暴露的部分。
计算公式:PAR=It-Io。
1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基本特征:①属于前瞻性研究;②随机分组;③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④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18.盲法
(1)单盲: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2)双盲: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3)三盲: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