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①青春期以前遵循“头尾发展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较快;
②青春期生长遵循“向心律”:即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手的骨骺愈合由远及近。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
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生长速度曲线呈波浪式。第一次生长突增高峰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1年;第二次生长突增高峰在青春发育早期,女童比男童早两年左右。
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神经系统型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快速增长阶段主要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淋巴系统型在出生后的前10年生长最快,生殖系统型青春期开始快速发育。
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儿童少年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称之为生长轨迹现象。青春早期是长骨组织的生长关键期。
5.婴幼儿期大脑发育的特点:
①伴随神经系统的优先发育,新生儿脑结构接近成人,脑重量达到后者的1/4;
②婴儿期神经细胞数量增加并加速分化;
③2岁幼儿开始大脑的加速髓鞘化过程,其程度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指标;
④幼儿出现的大脑功能明显不对称性(即“单侧化”),右脑半球为空间信息加工,左脑半球为语言信息加工;
⑤婴幼儿脑功能有两大对立统一特征,一方面具有可塑性;另一方面有良好修复性,某侧脑半球受损可促使另一侧代偿功能出现。
6.婴儿期早期动作发育规律:
①自上而下;
②由近及远;
③由粗到细;
④从整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协调。
7.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近年来受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认为它不仅能较敏感地反映身体的充实度和体型胖瘦。18岁时该指数≥24和≥28,可分别筛查为超重和肥胖。
8.发育年龄有形态年龄、性征年龄、齿龄、骨龄等四类。其中最实用、结果最精确的是骨龄。判断骨龄主要利用X线摄片。以手腕部最为理想。
9.常见儿童心理障碍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注意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综合征。
(2)学习障碍:指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殊性障碍。
(3)儿童情绪障碍:以焦虑、恐怖、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4)品行障碍: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10.健康监测
(1)监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覆盖所在地区城乡各级学校的学生。每一性别-年龄组的监测人数不应少于300人。
(2)监测时间:在每年同一时间(如每年的5~6月或者9~11月底)内进行。
(3)监测内容:生长发育状况(①形态指标;②功能指标;③运动素质指标)、疾病或异常、因病缺课状况。
11.预防近视的综合措施
①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预防近视眼的根本措施是限制过多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近物活动。
②重视读写卫生: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0~35cm左右。书本与桌面形成30°~40°夹角。每隔1小时左右应短时间休息,变换活动或望远,帮助消除视疲劳。
③开展体育锻炼,增加室外活动:
④合理饮食,注意营养:是预防近视眼的综合措施之一。
⑤改善学习环境;
⑥定期检查视力;预防近视眼的根本措施是限制过多的长时间近距离视近物活动。
⑦健康教育。
18.校址选择:
①中小城镇的上学距离规定为小学≤500m,中学≤1000m。
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
③与城市主要干道(机动车流量超过每小时270辆)同侧路边距离不应少于80m,否则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
19.学校健康教育指标
①健康知识:如“知晓率”、“及格率”。
②健康信念:如对拒绝吸第一支烟的“肯定率”。
③健康行为变化:如评价口腔健康教育,可用早晚刷牙率,有效刷牙率。
④生长发育和常见病患病率比较:用于中、长期效应评价。
20.动力定型:如果儿童体内外的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在大脑上的兴奋、抑制过程及与此相关的神经环路将相对固定下来,形成动力定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