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生物学因素
生物圈(biosphere)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ecosystem)。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food chain),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由于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对环境中生物因素危害健康的规律已有所了解,并有了丰富的预防和控制经验,因而生物因素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性已有下降。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近年来,陆续发现许多环境化学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二恶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对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可造成严重的影响,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ors/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环境卫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有的是燃料的燃烧产物,有的存在于废水,废气,废渣中,可通过多种途径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根据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和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前者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后者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于汽车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物(HC)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其成分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和醛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再如,环境中的无机汞化合物污染水体后在底泥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甲基汞化合物。环境化学物质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影响人体健康。但由于污染物的理化特性,生物学效应,接触途径,暴露频率和强度及人体的自身状况等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危害。许多环境污染物既可引起急性毒性,也可造成慢性危害,甚至成为公害病的祸根。有些污染物不仅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死亡,而且还具有致突变,致癌,致畸等远期效应,危害当代及后代的健康。人们已发现,即使在同一暴露条件下,不同个体对污染物的反应会有较大差别,这主要受个体自身状况如年龄,性别,营养,遗传特征,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
真菌病治疗注意事项
要积极治疗全身各处的真菌病,不能仅治疗某一部位的真菌病。对家庭中其他真菌病患者亦应治疗,以免交叉感染。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衣、被、袜。应定期对患足癣患者的鞋进行消毒。
认真治疗,不能以不痒即认为是治愈了,应经医生认可才能停药。甲癣患者必须坚持治疗至少3个月。
如有糖尿病应积极予以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