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表现
(1)自然灾害:2005年是自然灾害多发年份,灾情重、损失大。全年共发生各类较大自然灾害437起,死亡2567人,紧急转移安置157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2042亿元。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风险集中,防灾基础设施薄弱,灾害对城市破坏性越来越大。
(2)事故灾难:2005年事故总量下降,但特大事故上升。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1.79万起,比2004年下降10.7%;死亡12.71万人,下降7.1%.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7起,死亡1197人,比2004年上升27.9%.初步估计全国事故灾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90亿元。由于以乡镇煤矿为主的重大事故多发势头尚未得到遏制,全年发生煤矿事故起数上升34.9%.
(3)公共卫生事件:200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动物疫情两个方面均呈多发态势。全年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31起,主要是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
(4)社会安全事件:2005年社会安全总体形势趋向好转,群体性事件逐年上升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特大事件仍然呈多发态势。
大气的物理性状
大气的物理性状包括太阳辐射、气温、气流、气湿、气压等的气象因素以及空气离子化等。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热交换,在热交换中,气象因素起很大的作用,它们(气温、气湿、气流)综合作用于人体,其中气温起主导作用,引起机体的冷热感觉和体温调节,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对环境气象条件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温度接近和高于体温时,机体散热困难。气湿大、气流小的环境条件,更不利于机体散热。特别是有热辐射源作用于机体时,人体易发生热蓄积。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温度愈低人体散热愈快,气湿和气流愈大和负辐射作用下,机体散热更快。气象因素的变动超出一定范围(如酷寒和阴湿、炎热及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可使机体出现热平衡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如日射病和热痉挛、感冒、关节炎、神经炎、神经痛、肌肉痛、冻伤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