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能更准确地判断心尖搏动或其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尤其是视诊不能发现或看不清楚的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检查则可能确定。心脏搏动的速率及节律变化也可通过触诊了解。仰卧位时,25%~40%的成年人能触及心尖搏动,左侧卧位5 0%的成年人能触及。触诊时,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这有助于确定第一心音、收缩期还是舒张期震颤或杂音。当用手指触诊时,手指如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提示左心室肥大。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动脉反流、室间隔缺损)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出现心尖搏动增强。原有高动力状态抬举性搏动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狭窄或左心室充盈受损,会导致心尖搏动正常甚至减弱。所以如听到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并同时触到抬举性搏动,那么必定存在着除二尖瓣狭窄以外的其他病变,如二尖瓣反流或主动脉瓣反流。
心尖搏动位置、强度及范围的变化,以及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同视诊所述。视诊时发现剑突下搏动,须鉴别其为右心室肥大还是腹主动脉搏动所致。具体方法:检查者将手指平放在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深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心室搏动,提示有右心室肥大。如果搏动冲击手指指腹,且深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或提示为腹主动脉瘤。消瘦者、腹壁薄或空腹时,剑突下搏动常为正常的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
在左侧心底部触及与S1同时发生的短促的振动感,为P2(第二心音的肺动脉瓣成分)亢进所致,如为二尖瓣狭窄患者,则提示肺动脉高压,如果二尖瓣狭窄患者未触及P.,则提示肺动脉压不太高。
有报道对血管造影确诊为室壁瘤患者的连续观察中发现,33%的患者有异常的心前区搏动。典型的表现为双重心脏搏动:第一部分代表正常的心尖外向运动,第二部分为在心室压力最高时收缩晚期室壁瘤的运动。如果通过触诊可以触及,则提示室壁瘤起源于心脏前壁、心尖部或左心室,而起源于内壁或侧壁的室壁瘤距前胸壁太远则无法触及。
腹部叩诊
1.全腹叩诊腹部叩诊以鼓音为主。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
2.肝脏叩诊自上至下沿右锁骨中线叩诊,叩诊呈浊音的肋间为肝上界。肝下界:自下至上沿右锁骨中线及正中线叩诊至出现浊音或肋下缘。正常上界为肝肺相对浊音界,下界不如触诊准确。肝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肝界明显缩小或消失见于胃肠穿孔(膈下积气)、人工气腹、全内脏转位。同时检查肝区叩痛,叩痛阳性提示炎症或者肝脏急剧增大。
3.脾脏叩诊正常脾脏位于左腋中线9~11肋间范围内,长度4~7咖,前界不超过腋前线,脾浊音界扩大的意义同触诊。脾界缩小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4.移动性浊音检查时先让被检查者仰卧,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直到出现浊音,叩诊板指不动,嘱被检查者右侧卧,再次叩诊变为鼓音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为避免腹腔内脏器或包块移动造成移动性浊音的假象,可在右侧卧位的情况下,向右叩诊直至再次出现浊音,然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叩诊板指不动,再次叩诊该部位转为鼓音,向右侧继续叩诊均呈鼓音,则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临床意义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l000ml.
5.肾区(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时被检查者采取坐位或侧卧位,医生用左手掌平放在其脊肋角处,右手握拳用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正常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
6.膀胱叩诊用来判断膀胱的膨胀程度,在耻骨联合上方由上而下进行叩诊。膀胱空虚时该部位叩诊呈鼓音,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