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6(Vitamin B6)
又称吡哆素。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遇光或碱易破坏,不耐高温。一种含吡哆醇或吡哆醛或吡哆胺的B族维生素。1936年定名为维生素B6.维生素B6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及乙醇,在酸液中稳定,在碱液中易破坏,吡哆醇耐热,吡哆醛和吡哆胺不耐高温。维生素B6在酵母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及花生中含量较多。维生素B6为人体内某些辅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尤其是和氨基酸代谢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应用维生素B6制剂防治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
不良反应:
长期过量服用可致严重的周围神经炎,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步态不稳,手足麻木,若每天服用200毫克持续30天以上,曾报道可产生维生素B6依赖综合症
注意事项:
(1)罕见发生过敏反应。
(2)与左旋多巴合用时,可降低左旋多巴的药效。
(3)环丝氨酸、乙硫异烟胺、氯霉素、盐酸肼酞嗪、异烟肼、青霉胺及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药物可拮抗维生素B6或增强维生素B6经肾排泄,甚至可引起贫血或周围神经炎。
(4)雌激素可使维生素B6在体内的活性降低。
建议日摄取量:
成人摄取量是每天 1.6 ~ 2.0 mg.妊娠期的妇女需2.2 mg;哺乳期间则需2.1 mg.维生素 B6 与维生素 B1 、B2 、泛酸、维生素C及镁配合作用,效果最佳。
毒蕈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多散在发于高温多雨季节。
(一)毒素与中毒特征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也可含有一种毒素。毒素的形成和含量常受环境影响。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1.胃肠炎型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5~6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同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4.肝肾损害型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甚高。
(二) 治疗早期用催吐、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巯基药物解毒,并用保肝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
(三)预防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官方微信第一时间获取成绩查询、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