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研究因素:常称为暴露因素或暴露变量,通常是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在研究中要考虑如何选择、规定和测量暴露因素。暴露的测量应采用敏感、精确、简单和可靠的方法。
二、确定研究结局: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指随访观察中将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即研究者希望追踪观察的事件,是观察的自然终点,不是观察期的终止。既可是终极的结果(如发病或死亡),也可是中间结局(如分子或血清的变化)。除研究结局,可同时收集多种可能与暴露有关的结局。
三、确定研究现场:除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还要求当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和支持。
四、确定研究人群:
包括暴露组和对照组:
1. 暴露人群的选择:暴露人群即对待研究因素有暴露的人群。有四种选择:
(1)职业人群:研究某种可疑的职业暴露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的选择;另外,由于职业人群有关暴露与疾病的历史记录较为全面、真实,故常做历史性队列研究。
(2)特殊暴露人群:研究某些罕见的特殊暴露的唯一选择,如选择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研究射线与白血病的关系。某些职业暴露的危险一旦认识到了,大都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暴露,所以不宜前瞻性队列研究,常用历史性队列研究。
(3)一般人群:即某行政区域或地理区域范围内的全体人群:①着眼于一般人群及今后在一般人群中的防治;②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都是一般人群中常见的,特别是在研究一般人群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时。
(4)有组织的人群团体:一般人群的特殊形式,如医学会会员,工会会员等。目的是利用他们的组织系统,便于有效地收集随访资料。职业和经历往往相同,可增加其可比性。
2、对照人群的选择:基本要求是尽可能与暴露组的可比性,即对照人群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影响因素或人群特征(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都应尽可能地与暴露组相同。
(1)内对照:即先选择一组研究人群,将其中暴露于所研究因素的对象作为暴露组,其余即为非暴露组;
(2)特设对照,也称外对照,选择职业人群或特殊暴露人群作为暴露人群时,在该人群之外去找对照组;
(3) 总人口对照: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的发病或死亡统计资料,对照中可能包含有暴露人群;
(4) 多重对照:或叫多种对照,即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选择的人群同时作对照。
五、确定样本大小:
影响样本含量的几个因素:
1. 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越接近0.5,样本量越大;
2. 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p1-p0)d值越大,样本量越小;
3. 要求的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的第Ⅰ类错误(假阳性错误)α值。α值越小,样本量越大。
4. 效力:效力(power)又称把握度(1-β),β为检验假设时出现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而1-β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若要求效力(1-β)越大,即β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六、基线资料的收集:收集每个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的基本情况,包括待研究的暴露因素的暴露状况,疾病与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等个人状况,家庭环境、个人生活习惯及家族疾病史等。
获取方式:
①查阅医院、工厂、单位及个人健康保险的记录或档案;
②访问研究对象或其它能够提供信息的人;
③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④环境调查与检测。
七、随访:
1、随访方法包括对研究对象的直接面对面访问、电话访问、自填问卷、定期体检,环境与疾病的监测等资料的收集等,应根据随访内容、随访对象、投入研究人力、物力等条件来考虑。在整个随访过程中,随访方法应保持不变。
2、观察终点 (end-point)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3、观察的终止时间是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也即预期可以得到结果的时间。
4、随访的间隔与次数将视研究结局的变化速度、研究的人力、物力等条件而定。一般慢性病的随访间隔期定为1~2年。
5、随访者:随访调查员必须进行培训。研究者可参加随访,但最好不亲自参与。
八、质量控制:
1、调查员的选择:调查员应有严谨作风和科学态度,品质诚实可靠。另外,调查员的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等与研究对象相匹配,有调查的专业知识。
2、调查员培训:严格的培训,掌握统一的方法和技巧,并要进行考核。
3、制定调查员手册:编一本调查员手册,内列全部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
4、监督:
①另一名调查员抽样重复调查;
②数值检查或逻辑检错;
③定期观察每个调查员工作;
④对不同调查员所收集的变量分布进行比较;
⑤对变量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
⑥在访谈时使用录音机录音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