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关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
第 2 页:保证居民营养的政策与措施 |
第四章 社区营养
基本概念:
1.社区营养是研究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来解决人类营养为体的理论、实践和方法。它是密切结合实际生活,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为总体,从宏观上研究解决其合理营养与膳食的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学的边缘学科。
2.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RIs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包括4项内容:平均摄入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1)估计平均需求量是指可满足生命某一阶段和性别人群50%个体的营养需求量。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2)推荐摄入量相当于传统使用的RDA,是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RNI水平今年感,可以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3)适宜摄入量是基于对健康人群进行观察或实验研究,而得出的具有预防某种慢性病功能的摄入水平。
(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指在生命某一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每日最高营养素摄入量。
3.生理需要量是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必要量。
4.营养调查为了掌握居民的营养状况,运用各种手段准确了解某一人群(一致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用来判定其当前营养状况,称为营养调查。
5.营养监测搜集分析对居民营养状况有制约作用的因素和条件,预测居民营养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并及时采取补充措施,引导这种变化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成为营养监测。
6.身体质量指数(BMI)BMI= 体重(kg)/身高2(m)。
7.恩格尔指数食品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标志,是反映贫困富裕的指标。
8.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其具体内容包括8条: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③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④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⑤食量、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⑥吃清淡少盐的膳食;⑦如饮酒应限量;⑧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9.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宝塔图形表示,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它直观地告诉居民食物分类的概念及每天各类食物的合理摄入范围,也就是说它告诉消费者每日应吃食物的种类和相应的数量,对合理调配平衡膳食进行具体指导,故称之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10.食品强化食品强化就是调整(添加)食品营养素,使之适合人类营养需要的一种食品深加工。被强化的食品通常称为载体;所添加的营养素称为添加剂。
基本要求:
关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包括4项内容:平均摄入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是指确切了解掌握社会各人群某一时间断面的营养状况及其连续的动态变化。居民营养状况调查简称营养调查。
(一)营养调查的目的、内容和组织
营养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居民膳食摄取情况及其与营养供给量之间的对比情况;了解与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居民体质与健康状态,发现营养不平衡的人群,为进一步营养监测和研究营养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作某些综合性或专题性的科学研究,如某些地方病、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的关系,研究某些生理常数、营养水平判定指标,复核营养推荐供给量等。
营养调查的工作内容包括:①膳食调查;②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③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验;④人体测量资料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个体进行营养状况的综合判定和对人群营养条件、问题、改进措施进行研究分析。营养调查既可用于人群社会实践,也可用于营养学的科学研究。
(二)膳食调查
膳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在一定时间内调查对象通过膳食所摄取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质量,借此来评定正常营养需要能得到满足的程度。膳食调查是营养调查工作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相对独立的内同。单独膳食调查结果就可以成为对所调查的单位或人群改善营养和进行咨询、指导的主要工作依据。膳食调查通常采用下列几种方法:①
称量法(或称重法);②查帐法;③24小时回顾法;④化学分析法。
(三)人体营养水平鉴定
人体营养水平鉴定指的是借助生化、生理实验手段,发现人体临床营养不足症、营养储备水平低下或营养过剩,以便较早掌握营养失调征兆和变化动态,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有时为研究某些有关因素对人体营养状态的影响,也对营养水平进行研究测定。
(四)营养不足和缺乏的临床检查
本项检查的目的是根据症状和体征检查营养不足和缺乏症,是一种营养失调的临床检查。
(五)人体测量资料分析
从身体形态和人体测量资料中可以较好地反映营养状况,但不同年龄组选用指标不同。常用的有:身高、体重,上臂围与皮褶厚度,上臂围是一般量取肩峰至鹰嘴连线中点的臂围长。皮褶厚度主要表示皮下脂肪厚度,深入调查时还可以选用胸围、头围、骨盆径、小腿围、背高、坐高、肩峰距和腕骨X线等,人体测量资料的各种评价指数,人体脂肪含量测定。
(六)营养调查结果的分析评价
营养调查结果可分析评价下列问题:
1.居民膳食营养摄取量,食物组成结构与来源,食物资源生产加工,供应分配,就餐方式习惯。
2.居民营养状况与发育状况,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的种类、发病率、原因、发展趋势和控制措施等。
3.营养方面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动物性食品过多所致的过营养、肥胖症、心血管系统疾病,长期摄食精白米面所致的VitB不足,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及滥用强化或其他不良食品的影响等。
4.第二代发育趋势及原因分析。
5.各种人群中有倾向的营养失调趋势。
6.全国或地区特有的营养问题解决程度,经验和问题。如优质蛋白、VitB2、VitA不足问题;个别人群贫血问题;个别地区烟酸缺乏与VitC不足问题;地方病、原因不明疾病与营养问题等。
二、社会营养监测
(一)社会营养监测工作的特点
社会营养监测工作与传统概念中的营养调查有几点不同之处:①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群,特别是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为对象,向分析社会因素和探讨能采取的社会性措施扩展视野。②营养状况向营养政策上反馈。在分析营养状况与影响关系因素之后,直接研究、制订、修订和执行营养政策,研究营养政策是它的主要任务。③它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全局作为研究对象,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析掌握全局的常年动态,因而它在工作方式上向微观方面深入的可能性服从于完成宏观分析的必要性。④它比传统的营养调查多了一个重要方面,即与营养有关的社会经济和农业资料方面的分析。⑤它在材料的取得上,为保证广度,而提倡尽可能搜集现成资料。
(二)社会营养监测的分类
1.长期营养监测对社会人群现状及制约因素如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科技条件等进行动态观察、分析和预测,用于制订社会人群营养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规划。
2.规划效果评价性监测对已制定的政策和规划,监测人群营养指标的变化。
3.及时报警和干预监测本项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预防和减轻重点人群的短期恶化。例如控制和缓解区域性、季节性和易发人群性某种营养失调的出现等。
(三)资料的来源与监测指标
包括监测地区社会经济、医疗保健与人群营养三个方面的资料和指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