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的来源主要有:
1.食物中的糖经消化吸收进入血中,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2.肝糖原分解,这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
3.糖异生作用。
4.其他的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单糖也可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
血糖的去路主要有:
1.葡萄糖在各组织中氧化分解供能,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
2.葡萄糖在肝、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
3.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需氨基酸、多种有机酸等。
4.转变为其他糖及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唾液酸、氨基糖等。
5.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超过了肾糖阈(约8.89mmol/L)时,葡萄糖即由尿中排出,出现糖尿。
1.树脂与牙、金属等形成粘接的机制
(1)化学结合:粘接剂与被粘体的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结合。
(2)分子间结合:粘接剂与被粘体分子间产生的强大吸引力形成的结合称为分子间结合。
(3)氢键结合:粘接剂中的氢原子和被粘物表面的氧化物之间可以形成氢键结合,并可成为很强的粘结力。
(4)嵌合:是指被粘体表面经过喷砂或酸蚀等形成粗糙面,粘接剂渗入结固后形成树脂的嵌入突,从而产生嵌合效果。
(5)相互混合:粘接剂与被粘体粘接时,被粘体表面通过预处理,提高其亲和性,可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相互混合而产生粘结力。
2.牙粘结面的处理与粘接机制的形成牙粘结面的处理对整个粘接体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粘接机制形成的基础,对于不同的牙粘结面其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其产生粘接的机制也略有不同。
(1)釉质粘结面的处理:对于釉质粘结面,一般采用30%~50%磷酸液处理正常釉质表面30秒即可达到酸蚀的目的。临**,为了准确控制酸蚀区,可用35%左右的胶状磷酸处理剂剂。
酸蚀釉质粘结面的作用机制如下:
1)通过酸蚀剂首先使釉质表面清洁,其次可使表面脱矿粗糙化,从而增加粘结面积,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树脂粘接剂渗入酸蚀处理后的釉质表面形成的“蜂窝”状空隙层,并固化于其中,形成一个由树脂突与剩余釉质互相交叉存在的树脂化釉质层,从而达到机械锁合,或称微机械粘接。
釉质粘结强度与釉质酸蚀处理后形成的表面物理性状有重要关系,形成理想脱矿层是关键。这取决于酸蚀剂的成分、浓度、处理时间,以及釉质表面局部的釉柱走行方向、钙化程度等因素。
2)酸蚀后,脱矿的釉质表面形成羟基膜和氨基膜,成为极性物质,可与树脂中的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产生氢键结合或静电引力作用,从而利于提高粘结强度。
3)酸蚀釉质表面有利于树脂渗入,从而增加釉质表面的可湿性。
(2)牙本质粘结面的处理:对于牙本质粘结面,其有机物含量较釉质多,而且也近髓腔,因此,其粘接难度大于釉质,而且其处理方法也不同。牙本质粘接的基础源于混合层理论。
首先通过酸蚀(酸蚀的作用强度要求弱于釉质)去除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同时管间牙本质明显的脱矿,在牙本质表面形成数个微米厚的三维胶原纤维网状结构。
然后,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粘结功能单体的树脂渗入并聚合于胶原纤维网中,从而在牙本质和树脂与胶原纤维一起混合构成混合层。混合层的机械嵌合是牙本质粘接的主要机制。
根据对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的处理方式的不同,牙本质粘接剂可以分为全酸蚀和自酸蚀两种模式。
全酸蚀是用酸蚀剂的酸蚀作用将玷污层完全去除;
自酸蚀没有单独的酸蚀步骤,是在牙本质表面直接应用含酸性功能成分的偶联剂/粘接剂,通过功能成分的自身酸性,部分溶解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形成粘接剂的渗入通道,同时与保留的部分玷污层及胶原纤维混合形成强有力的粘接。
球菌性口炎预防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分娩时应注意会阴、产道、接生人员双手及所有接生用具的消毒。
2.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并应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氯己定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拭净。
3.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4.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特别要注意容易被忽略的深部(内脏)白色念珠菌并发症的发生。
分溶解牙本质表面的玷污层,形成粘接剂的渗入通道,同时与保留的部分玷污层及胶原纤维混合形成强有力的粘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