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颌前突预防的措施
双颌前突临床上并不常见,由于牙齿排列比较整齐,未引起家长的注意,往往错过矫治最佳时期,临床上以成人患者求治较常见。本病多由遗传因素引起,另外口腔不良习惯,异常唇舌肌动力平衡,疾病均可致本病发生。
罹患本病,常可引起唇部前突,严重影响容貌美观,心理健康。并可伴发口呼吸,致口腔易干燥,影响睡眠,应及早治疗制止口呼吸。本病较易诊断,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期,可行减数正畸治疗,常可收到很好矫治效果。成年患者,若不能正畸治疗,可行双颌外科手术治疗。
前牙深覆盖骨型的介绍
主要由于上下颌骨发育异常而导致上下颌处于远中错关系,后牙多为远中关系。按形成机理,又可分3种情况,具体诊断可结合X线头影测量分析。
(1)上颌发育前突,下颌发育正常。
(2)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或后缩。
(3)上颌发育前突,下颌发育不足或后缩。
牙齿矫形有什么脸形影响
大部分矫正的病例,其牙齿移动的范围都是前后方向,所以脸部侧面的外观改变最大。例如暴牙的病例,嘴唇因为门齿往后移动会变得较容易闭牢,而门齿也就不不容易外露,所以,无论从侧面或者是从正面来看,脸型都会比较好看。
因为牵涉到以后的稳定度,一般牙齿矫形对牙弓宽度改变都不大。纵然在部分青少年病例,可能会采取快速上颚扩张术把过窄的上颌牙弓矫治,但对脸部宽窄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
生长发育期的病人由于生长引起的脸型变化是医生无法控制的,成年患者的脸型变化有可能是矫治期间进食不方便、疼痛、心理压力及其他生活习惯的改变使人体变廋,引起脸型的改变(因为临床上未成年人发生脸型变瘦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矫治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比成年人小得多),其根本原因还不清楚,是正畸界的学术难点之一。
口腔的特殊黏膜
特殊黏膜为舌背黏膜,在功能上属咀嚼黏膜,但又有相当的延伸度,有被覆黏膜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其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乳头,部分乳头上皮内还有味觉感受器。
舌背黏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称为舌乳头。可将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等。
1.丝状乳头
数目最多,乳头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上皮的浅层细胞经常有角化和剥脱现象。如角化上皮剥落延缓,同时与食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混杂,附于乳头表面而形成舌苔。舌苔的色泽、分布、厚度、干腻等变化反映了一些全身情况的改变,临床上可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如丝状乳头萎缩,则舌面光秃;如舌苔剥落呈地图样者,称为地图样舌。
2.菌状乳头
数目较少,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有的菌状乳头的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故亦有味觉感受作用。当菌状乳头增生、肿胀、充血并呈草莓状时,临床称为草莓舌。当菌状、丝状乳头均萎缩,致使舌面乳头消失而呈光滑一片,平如镜面时,临床称之为光滑舌或镜面舌。
3.轮廓乳头
约10个左右,沿界沟的前方排列成一行。在乳头的环沟侧壁上皮内,有许多染色浅淡的卵圆形小体,称味蕾,有感受味觉的功能。
4.叶状乳头
位于舌侧缘的后部。在人类此乳头已退化为5~8条平行的皱襞。正常时此乳头不明显,一旦发生炎症则可引起肿痛。
根面龋的病因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3、宿主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4、时间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