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结核
口腔结核原发者极少,大多数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口腔软组织的结核病损包括:口腔粘膜结核初疮、口腔粘膜结核性溃疡、口腔寻常狼疮。
(一)病因
病原:结核杆菌,口腔结核较少见。
(二)临床表现
1.结核初疮(原发性综合征)
临床上不常见。
2.结核性溃疡
为口腔中最常见的继发性结核损害。常见于舌部,为慢性持久性溃疡:边界清楚或呈线形,表现为浅表、微凹而平坦的溃疡,其底覆有少许脓性渗出物,除去渗出物后,可见暗红色的桑葚样肉芽肿。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并向中央卷曲,形成潜掘状边缘。溃疡基底的质地可能与周围正常粘膜组织近似。仔细观察溃疡表面,有时在边缘处,可看到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患者早期即有疼痛,溃疡可发生肉芽肿性增殖性病变。
3.寻常狼疮
临床较少见。旱期损害为一个或数个绿豆大小的发红的小结节,狼疮结节可长期静止不变,或逐渐消退为苍白而萎缩的瘢痕组织;或者结节性病变的数量增加,甚至在瘢痕处形成结节;以致融合破溃,继发感染,坏死脱落,造成组织缺陷,形似狼噬,故名狼疮。寻常狼疮的口腔损害,也可能表现为硬化性肉芽肿。
放射性颌骨坏死病因
放射线能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起到抑制作用,但也能对正常组织产生损害作用。关于放射性坏死的原因多年来一直崇尚血管栓塞学说。研究证实,骨组织经辐射后的实质组织受损的同时血管因辐射也发生一系列形态及功能上的变化。照射后早期的形态变化可见因血管内膜肿胀而发生血供减少;晚期则因管壁增厚或内皮细胞增生突向管腔造成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供锐减或终止,引起局部营养障碍。但近年有研究证实,骨细胞的损害要远比血管损害早,从而对血管栓塞学说提出异议。应当说放射性骨损害与血管损害应是互为因果,互有关联的。颌骨,尤其是下颌骨主要为密质骨,含钙量高,吸收射线量大。因此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给予根治性照射时有发生无菌性坏死的可能。在此基础上,如口腔卫生不佳、牙源性感染以及损伤或施行拔牙手术等,均可导致继发感染,颌骨骨面外露,形成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
放射性颌骨坏死(骨髓炎)的发生与射线种类、个体耐受性、照射方式,局部防护,特别是放射剂量或分次照射方案等均有一定关系。口腔组织对射线平均耐受量为6~8周内给予60~80Gy。
关注"566执业医师考试"微信,第一时间获取试题、最新资讯、内部资料信息!
执业医师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执业医师考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