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毒感染
总的临床特点是:以单纯性疱疹为代表的疱疹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发病较急,有感染接触史或抵抗力下降史,可有发热、乏力等前驱症状,病损以疱疹及疱疹破溃后形成的糜烂、溃疡为主。
一、单纯疱疹(herpes simplex):
病原体 — HSV
传染途径—以带病毒者及病人为传染源,通过飞沫、唾液、疱液接触,胎儿可经产道感染。
发病机制 —感染HSV后,HSV脱去蛋白质衣壳进入细胞,DNA进入细胞核,增殖扩散,引起急性发作,成为原发性单纯性疱疹。原发损害后,病毒沿三叉神经鞘进入半月神经节细胞或周围细胞内潜伏,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引起复发性单纯疱疹。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1型单纯疱疹引起的口腔病损,可引起急性疱疹性龈口炎,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至2岁。成人也有发作。
前驱期—从有接触史后,潜伏期4-7天。
出现发热、头疼、乏力、肌肉疼、咽喉疼等急性症状,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
经1-2天后,口腔粘膜广泛充血水肿,附着龈和游离龈有急性炎症。
水疱期—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可发生成簇小水疱,特别是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及龈缘处更明显。水疱壁薄,破后形成小溃疡。
糜烂期—成簇的水疱破后可形成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感染。
愈合期—溃疡逐渐愈合,病程约7-10天。抗病毒抗体在发病14-21天最高,以后下降,多数病例可保持一生,但不能防止复发。
HSV的原发感染除口腔外还可引起皮肤疱疹、疱疹性甲沟炎、生殖器疱疹、眼疱疹、新生儿疱疹及疱疹性脑膜炎。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原发病变愈合后,约30-50%可复发。全身反应较轻。表现为唇疱疹及口内疱疹,前者多见。
前驱症状有乏力不适,很快在复发区有烧灼感、痒感、张力增加。
约10小时出现成簇的小水疱,周围有轻度红斑。24小时疱破后糜烂结痂。愈合后不留瘢痕,但可有色素沉着。
可以产生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治疗:
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病毒唑、干扰素、聚肌胞、疫苗、免疫球蛋白。
免疫调节剂及其他 —胸腺素、转移因子、消炎痛、布洛芬等。
局部用药 —漱口液、糊剂、散剂、含片、软膏等。
物理疗法 —氦氖激光
对症和支持疗法
中医中药 —辨证施治。
二、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儿童引起水痘,成人则引起带状疱疹。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12-17天。前驱症状有低热、乏力,患部有疼痛、烧灼感,常见于胸腹腰及三叉神经。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周围红晕,疱疹沿神经带状单侧分布,疼痛明显。约7-10天结痂脱落,病程2-4周,愈后一般不复发,60岁以上患者约半数有疹后神经痛。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可出现牙痛,面部皮肤及口内粘膜均有损害,口内疱疹多、溃疡大,疼痛较重,愈合较慢。若侵犯第一支,可发生结膜炎、角膜炎。
若侵犯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可发生面瘫,外耳道耳翼疼痛,耳部带状疱疹、口咽部疱疹、耳鸣及听力下降、味觉下降等,称为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Ramsay-Hunt综合征或Hunt综合征)。
治疗: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阿糖腺苷和阿糖胞苷、干扰素
免疫增强治疗—转移因子、甲氰咪胍、免疫球蛋白
抗菌消炎镇痛
局部治疗
中医中药
三、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病原体— 柯萨奇A16型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我国主要为柯萨奇A16型病毒。 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流行,1959年在英国流行时开始用此病名。
传播途径—借飞沫空气传播、消化道传播,好发于儿童,可流行可散发,成人也可感染,症状一般较轻。
临床表现—潜伏期3-4天,全身症状轻微。
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主要为腭及口咽部的红斑、水疱,多与皮疹同时出现,破后形成溃疡。皮肤损害常见于手指、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手掌、足底、足跟,也可见于膝部及腿部,表现为红斑、丘疹及水疱,周围红晕。2-4天吸收干燥,结薄痂。病程5-7天,有自限性。
治疗原则—支持、抗病毒、预防细菌继发感染、隔离消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