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的3个牙列阶段和儿童口腔医学相关的任务(04考题)
(1)乳牙列阶段(6个月~6岁):乳牙开始萌出到恒牙萌出之前。任务:保护乳牙、加强卫生宣教、防止乳牙早失造成错合畸形
(2)混合牙列阶段(6~12岁):乳牙开始脱落,恒牙依次萌出,一直到全部乳牙被替换完毕。任务:预防错畸形,早期矫治,诱导建立正常咬合关系、防龋
(3)年轻恒牙列阶段(12~15岁):全部乳牙被替换完毕,除第三磨牙外,全部恒牙均已萌出。任务:尽可能保存第一、二恒磨牙
★咬合发育阶段的分期(Hellman分期)
(1)无牙期(ⅠA期):下颌只有前后运动,无侧方运动,下颌略处于上颌远中。
颌间间隙(intermaxillary space):无牙期时上下颌只有相当于第一乳磨牙处有接触,其余部分均无接触,故从正中观察上下颌之间有一间隙,称为颌间间隙。
(2)乳牙咬合完成前期(ⅠC期):出生后6~7个月乳牙开始萌出到2岁半左右全部萌出
(3)乳牙咬合完成期(ⅡA期): 2岁半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开始到6岁左右恒牙即将萌出
①乳牙列出现生理间隙:间隙出现表明颌骨在增长,间隙的出现有利于恒牙的萌出与排列
灵长间隙(primate space):灵长类动物的牙列中,上颌II、III和下颌III、IV之间的间隙。
发育间隙(developmental space):随着颌骨的发育,3~6岁左右乳牙列中出现的生理性间隙。
生理间隙:灵长间隙和发育间隙统称为生理间隙。
②牙弓的发育变化:尖牙间距增宽,第一乳磨牙前牙弓长度减小
③末端平面(terminal plane):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称为末端平面
【表现类型】:垂直型(末端平面为一条垂直线);近中型(下颌V远中面位于上颌V远中面的近中,末端平面呈近中阶梯);远中型(下颌V远中面位于上颌V远中面的远中,末端平面呈远中阶梯)。近中型>垂直型>远中型
【临床意义】:上下颌第二乳磨牙远中面对第一恒磨牙的萌出有诱导作用,与第一恒磨牙初期咬合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④乳牙的咬合及磨耗:深覆合→浅覆合;前牙近似垂直→浅覆盖
(4)第一恒磨牙或恒切牙萌出开始期(ⅡC期)
【第一恒磨牙萌出路径】:影响第一恒磨牙正常萌出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恒磨牙的发育位置方向、萌出速度和上下颌骨的发育程度,以及牙列中的生理间隙和末端平面类型等。开始萌出时,上颌6牙轴向远中倾斜,下颌6向近中倾斜,上下6与第二乳磨牙之间存在间隙。随着萌出,上颌6牙轴向近中倾斜,下颌6牙轴与咬合平面垂直,紧贴第二乳磨牙远中面。
【第一恒磨牙中性合建立途径】:
①乳牙列末端平面呈近中阶梯型,第一恒磨牙萌出后即直接达到中性关系
②末端平面为垂直型者,有灵长间隙的乳牙列,第一恒磨牙萌出时推下颌乳磨牙向前向前,利用灵长间隙向前移动,下颌较上颌近中移位大,使末端平面成为近中阶梯型,然后第一恒磨牙可以转为中性合关系
③无生理间隙的闭锁型乳牙列,利用剩余间隙向前移动而达到中性合关系
【切牙的替换方式】:上唇下舌
(5)第一恒磨牙萌出结束及恒前牙萌出期 (ⅢA期)
①尖牙间距增加:尖牙间距即两侧乳尖牙或恒尖牙牙尖顶的距离。男增长大于女
②磨牙间距的变化:磨牙间距为两侧第一恒磨牙近中舌尖之间的距离。上颌有所增加,下颌无明显增加。
③牙弓向前生长:这是因为恒切牙比乳切牙向唇侧倾斜
④切牙向远中萌出:主要是由于恒侧切牙和尖牙牙胚的挤压,待侧切牙和尖牙完全萌出后,间隙会自行消失
丑小鸭阶段(ugly duckling stage ):由于恒切牙初萌时体积大,歪斜不齐,加之刚萌出的恒切牙牙冠与儿童面型、相邻乳牙、牙弓不协调,故称此阶段为丑小鸭阶段。
⑤下切牙拥挤现象改善
(6)侧方牙群替换期(ⅢB期):临床上将恒尖牙和第一、第二前磨牙称为侧方牙群
①剩余间隙(leeway space):乳牙侧方牙群近远中径大于恒牙,二者之差称~。上颌0.9mm,下颌1.7mm。剩余间隙的存在有利于第一恒磨牙在侧方牙群替换期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特别是末端平面垂直型和远中型关系的儿童,可以利用剩余间隙前移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
②牙弓周长的变化:上颌不明显,下颌减小
(7)第二恒磨牙萌出开始期(ⅢC期)和第二恒磨牙萌出完成期(IVA期):牙弓长度明显缩短,下颌更明显。如果第二恒磨牙在乳牙全部脱落,继承恒牙全部萌出后萌出则影响不大。如果乳牙滞留或继承恒牙萌出过缓,第二恒磨牙萌出会使剩余间隙缩小,造成前牙拥挤。
(8)第三恒磨牙萌出开始期(IVC期)和第三恒磨牙萌出完成期(V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