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A1型题 |
第 6 页:A2型题 |
第 7 页:B型题 |
11、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B、异物接触眼球引起眼睑闭合
C、咀嚼、吞咽食物引起胃液分泌
D、强光刺激视网膜引起瞳孔缩小
E、叩击股四头肌腱引起小腿前伸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动物先天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它是相对于条件反射而言的。在对条件反射的研究中,作为应该与条件刺激相结合的非条件反射常常应用食物性反射(唾液或胃液的分泌)。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质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12、一般优势半球指的是下列哪项特征占优势的一侧半球
A、重量
B、运动功能
C、感觉功能
D、语言活动功能
E、皮层沟回数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语言活动的中枢常集中在一侧大脑半球,称为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临床实践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其优势半球在左侧,这虽与遗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与人类惯用右手劳动密切相关。优势半球形成于发育成年之前,在12岁之前左侧半球优势还未完全建立牢固,如此时左半球受损,在右半球还可能再建立语言中枢。成年之后,左侧半球优势已完全形成,如左半球受损,则右半球就很难再建立语言中枢。在运用左手劳动为主的人中,左右两侧半球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活动的中枢
13、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和抑制
B、正反馈和负反馈
C、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D、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E、神经内分泌调节和神经免疫调节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选D。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正反馈和负反馈为体内的调控系统,而不是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
14、突触前抑制是由于突触前膜
A、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B、释放抑制性递质
C、产生超极化
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递质耗竭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叫做突触前抑制。机制是突触前膜被兴奋性递质去极化,使膜电位绝对值减少,当其发生兴奋时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少,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减少,表现为抑制。特点是抑制发生的部位是突触前膜,电位为去极化而不是超极化,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15、在突触传递过程中,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
A、前膜内轴质黏度的高低
B、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
C、兴奋传到神经末梢
D、前膜内侧负电位的大小
E、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当冲动从上一神经元传至突触前膜时,末梢产生去极化,引起膜对Ca2+通透性增加,膜外的Ca2+内流入胞质,胞质中的Ca2+浓度增加,因此引起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是Ca2+进入突触前末梢
16、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离子机制是
A、K+外流
B、K+内流
C、Ca2+内流
D、Cl-内流
E、Na+内流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的结果,离子基础主要是突触后膜对K+、Cl-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以致Cl-进入细胞内增多的结果
17、在肌紧张反射中,脊髄前角运动神经元属于
A、效应器
B、传入神经元
C、感受器
D、传出神经元
E、神经中枢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内,属于神经中枢。
18、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A、后电位
B、动作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电位
E、阈电位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突触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只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产生的信号传递,通过离子通道或者第二信使在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而没有扩散到周围的神经元,故属于局部电位的范围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突触后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A、K+和Ca2+
B、Na+和K+,尤其是K+
C、Na+和K+,尤其是Na+
D、Na+和Ca2+
E、Cl-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配体门控通道开放,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增大,并且由于Na+的内流大于K+的外流,故发生净的正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膜的局部去极化
20、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A、胞体
B、树突
C、轴突
D、轴突始段
E、树突始段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