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愈合的形式
取决于控制感染的效果、尖周病变程度、机体防御修复能力
根尖周病变愈合的5种基本形式:
⑴ 新生牙骨质或骨样组织使根尖孔封闭;
⑵ 根尖孔处瘢痕组织形成;
⑶ 健康的纤维结缔组织或骨髓状的疏松结缔组织充满根尖区;
⑷ 根管超填者有纤维组织囊包围;
⑸ 牙槽骨增生与根尖部相连而成骨性愈合
并发症及处理
1. 急性炎症反应:(10%)
原因:器械损伤根尖周组织;坏死物质推出根尖孔;药物刺激;根充时机不当或超充;根管内细菌毒力增强;修复体过高致早接触
处理:对因治疗
2. 器械分离:(2.09%)
原因:金属疲劳;操作不当;进路不通畅;器械质量不佳;消毒液腐蚀损害器械等
预防:对因预防
处理:
a) 拍片定位断针,若断于根管口,处理简单;
b) 断于根管中部又不能取出者,可通过旁路根充或塑化;若根管完全被堵,根尖周又有病变---倒充填或拔牙;
c) 断于根尖部,可利用其作充填物,加强消毒,密切观察;若根尖周病变或超出根尖者则倒充填
3. 髓腔穿孔:
原因:不熟悉髓腔解剖,责任心不强
诊断:插针拍片;根管长度测定仪测不出长度;死髓根管有血渗出
处理:
a) 穿孔直径<1mm---止血后盖氢氧化钙或ZOE,厚度<2mm
b) 穿孔大---截根术、牙半切术、根管倒充填术
4. 器械落入消化道或呼吸道:
原因:未用橡皮障,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体位不当
5. 皮下气肿:
原因:使用压缩空气吹干根管,或过氧化氢超出根尖孔,氧气进入面颈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
处理:抗生素预防感染,如扩展到纵隔障,应住院观察
6. 牙折:
原因:开髓备洞、预备根管时过度切削牙本质,根充时侧向或垂直向压力过大;术后未降低咬合;牙冠、牙根有先天性发育缺陷等
处理:非龋性疾病已讲
预防性冠修复适应症:牙冠1/2以上缺损;功能尖缺损;隐裂牙;纵折牙根管治疗前后;Ⅱ类洞缺损
根管治疗后疾病 post-treatment endodontic disease
定义: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根尖周病变未愈合或出现新的根尖周病变
发病率:占根管治疗牙的35%-65%
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根尖周囊肿、异物反应以及相关治疗因素等
微生物感染:
根管内微生物的种类:
² 未经治疗的根管感染:一个根管内可发现3~10种细菌,平均6种,以革兰阴 性专性厌氧菌 为主,伴兼性厌氧菌如链球菌、乳酸菌和放线菌
² 根管治疗后:革兰阳性非厌氧菌 如粪肠球菌;衣氏放线菌;白色念珠菌等,它们可单独存在或混合感染,是根管治疗后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微生物存在形式:
² 悬浮状态细菌---易被清除
² 生物膜细菌---较强的耐药性,能抵抗根管冲洗液的冲洗,不易被机械和化学预备清除——生物膜内的细菌新陈代谢缓慢,耐药性增强,是根管治疗后疾病重要的感染源
微生物的定植位置:
² 根管内---细小弯曲根管、扁根管、C形根管较难清理,根管侧支、副根管、管间吻合、根尖分歧、峡区,根尖分叉、牙本质小管等部位的细菌很难彻底清除
² 根管外---细菌直接扩散到根尖周组织;根管器械、感染牙本质或牙胶尖被推出根尖孔;经牙周袋扩散到根尖周组织
根尖周囊肿
根尖周袋形囊肿——囊腔与根管相通,有上皮衬里,根管治疗后可愈合
真性根尖周囊肿——囊肿独立于根管之外,囊腔内常含胆固醇结晶,根管治疗后愈合的可能性较小
异物反应:牙胶、糊剂、胆固醇晶体及其他(食物残渣、纸尖和棉捻中的纤维素、银汞颗粒等)
治疗因素
治疗过程中将外源性微生物带入根管、髓腔暴露不足、髓室侧壁或髓室底穿孔、根管遗漏、根管偏移、根管壁穿孔、根管欠充或超充等
根管治疗后未能及时进行严密的冠修复或修复不良,出现冠方微渗漏或修复后存在早接触、患牙治疗后出现根折等
根管治疗后疾病的诊断
根管治疗后1年应对治疗后的牙作出判断
1. 没有根管治疗后疾病:无症状,X线片无根尖周透射影
2. 确诊的根管治疗后疾病:有症状或根尖透射影范围扩大
3. 潜在的根管治疗后疾病:无症状,透射影范围不变或变小。可继续观察一年,如仍存在根尖周病变,则诊断为根管治疗后疾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