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医学全名应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名称各异,骨科医师学会对腰椎间盘病变的命名作了如下定义:
1、椎间盘:正常椎间盘无退变,所有椎间盘组织均在椎间盘内。
2、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纤维环环状均匀性超出椎间隙范围,椎间盘组织没有呈局限性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组织局限性移位超过椎间隙。移位椎间盘组织尚与原椎间盘组织相连,其基底连续部直径大于超出椎间隙的移位椎间盘部分。
4、椎间盘脱出:移位椎间盘组织的直径大于基底连续部,并移向于椎间隙之外。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块大于破裂的椎间盘间隙,并通过此裂隙位于椎管内。
国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软骨盘突出症、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称谓。
虽然上述疾病名称和含义有所不同,当前仍较统一的称谓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类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称为“突出”,而穿过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内的,称为“脱出”。根据髓核向后突出部位分为3型:
1. 后外侧方突出型:纤维环的后方最弱的部位在椎间盘中线两侧,此处本身薄弱,同时缺乏后纵韧带的强力中部纤维的支持,因此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临床上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
2. 中央突出型: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阴部麻痹及大小便障碍。
3. 椎间孔内突出型和极外侧型:指髓核向后经后方的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突入椎管,进入椎间孔内,容易漏诊,但所幸其发生率低,仅1%左右。
治疗误区
1、脱出可归位手术疗法除外,回前常规疗法,只能使患者适应脱出的状态,即患者感受不到腰部及患肢痛,为治愈。因为椎间隙内呈负压状态,脱出的纤维环和髓核是根本回不去的。
2、腰部牵引可以减缓腰椎对椎间盘的压力,从而减轻疼痛,但是弊大于利,它可以使腰椎关节周围韧带松弛,日久韧带把摄关节不牢,后果可想而知。
3、腰椎按摩各种扳法腰脱分型很多,临床出现脊柱侧弯,必用弯腰旋扳法。出现双下肢交替疼痛,必用双肢体后伸扳法。髓核突出呈旁中央型,此类型发病最多,约占发病率70%,采用单肢体后伸板,即站在患侧,扳动健侧下肢,手指按病变处的椎体,推向健侧。若分型不清,莫不如不用扳法,以免南辕北辙。
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严格筛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绝大多数效果都很满意,疼痛立即解除,感觉很快好转,肌力逐渐恢复。但少数患者仍会残留部分症状体征。
一方面,手术当中对神经根的刺激可以引起神经根水肿,使得解除压迫的效果短期内不能体现,所以术后一般短期应用激素和脱水剂以减少水肿。另一方面,如果突出的髓核块及其周围增生的组织没有去除干净,或者合并神经根管狭窄而仅摘除了髓核,有时术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坐骨神经痛。另外有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如果单纯摘除髓核而不作植骨融合,术后可能坐骨神经痛消失但腰痛持续存在,甚至再次出现腿痛。
还有部分患者神经受压时间很长,或者压迫严重,耽搁了手术时机,神经已发生不可逆变性,这类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恢复不全,肌肉力量无法恢复正常,麻木区也可能长期存在,疼痛麻木甚至加重。
一些老年腰突症患者夹杂多种复杂的腰部病变,如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炎症、骨质疏松等,单纯摘除髓核并不能完全解决患者这些症状。术后还要依靠药物和物理疗法来治疗残余症状。
此外,有些患者同时存在软组织劳损如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症等引起的症状体征,坐骨神经痛解决以后,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劳损引起的疼痛上,可以通过药物和局部封闭治疗软组织疼痛。患者还要注意的就是,有些其他的疾患如脊柱肿瘤、髋关节疾病的症状很象腰椎间盘突出症,碰巧你的影像学的检查也有椎间盘的突出,造成误诊和错误的治疗,这种情况虽然很少发生,但也常有所闻。如果椎间盘手术后症状不消失,就一定要到医院去看,不能听之任之。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