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
1、血量: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即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因此,体重60Kg的人,血量约为4.2—4.8L。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3、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mol/L)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其中主要取决于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
胶体渗透压 | |
产生 |
来自于NaCl |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白蛋白) |
正常值 |
大 298.7 mmol/L |
小1.3 mmol/L |
意义 |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 正常形态和功能 |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
等渗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如0.85%NaCl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实际上是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4、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
第二章 血液
第二节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
成年男性:(4.0-5.5)x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成年女性:(3.5-5.0)x1012/L;血红蛋白浓度为: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能力的特性。红细胞必须经过变形才能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红细胞变形能力与表面积和体积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内的粘度呈负相关;与红细胞膜的弹性呈正相关。
(2)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红细胞沉降率是用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正常成年男性ESR为0—15mm/h,女性为0—20mm/h。ESR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ESR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ESR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
ESR增快——见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
ESR减慢——见于白蛋白↑、卵磷脂↑
(3)渗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常以RBC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作为脆性指标。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2)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红细胞的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合成核苷酸的辅助因子,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
第二章 血液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抗凝
一、凝血因子的特点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有14种,其中罗马数字编号的12种。大部分凝血因子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除FⅣ(Ca2+)外,均为蛋白质;除因子FⅢ外,都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掉的凝血因子有FⅤ和FⅧ,其中最不稳定是FⅤ。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二者主要区别在于:
1.启动方式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通过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组 织因子(不是血液中的)暴露于血液启动。
2.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数量多,且全部来自血液, 外源性凝血途径参与的凝血因子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因子的参与。
3.外源性凝血途径比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
三、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体内生理性抗凝物质可分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类。
(一)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肝素可使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
(二)蛋白质C系统
(三)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l)
(四)肝素 在体内外均能发挥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第二章 血液
第四节 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血型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至今已发现29个不同的红 细胞血型系统,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凝集原:指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存在于血浆中。
(二)红细胞凝集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
血 型 |
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 |
血浆中所含抗体 |
O |
无A和B |
抗A和抗B |
A |
A |
抗B |
B |
B |
抗A |
AB |
A和B |
无抗A和抗B |
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红细胞表面有Rh凝集原者称为Rh阳性,占99%,Rh血型系统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个系统,已经发现40多种Rh抗原。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膜上。
Rh血型系统 |
ABO血型系统 | |
凝集原 |
Rh |
A、B、O |
抗体类型 |
为不完全抗体IgG |
天然抗体为IgM |
溶血反应 |
发生在第二胎 |
ABO血型不合的输血 母子ABO血型不合,母亲为O,胎儿为A或B |
反应程度 |
溶血反应较轻 |
溶血反应较重 |
三、输血原则
供者 受者
交叉配血主侧:把供者的红细胞和受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
交叉配血次侧:把受者的红细胞和供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
相关推荐: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